這是地球的最南端,在這片白色大陸上,有97%的面積常年被積雪和冰層所覆蓋,即使在夏季,氣溫也很少上冰點以上。但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依然生活著超萌的企鵝、巨大的藍鯨、可愛的海豹等動物,還有很多生命力極強的植物……這就是地球上的那片凈土,至今仍堅守著原始洪荒狀態(tài),有著世界上最干凈的水、土和空氣的神秘大陸——南極洲,是人類探索地球演化的最后一塊樂土,也是世界各國科學考察專家們神往的土地。
在南極,現(xiàn)已有近44個國家建立了近90個考察基地,進行只有在南極才能開展的各項科學研究。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yè)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南極考察平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先后在南極建立了三個考察站,已進入南極考察強國的行列。
我國的南極科考站
1984年11月,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遠征南極。1985年2月,第一個南極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在西南極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誕生。
1989年2月,我國第5次南極考察隊在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與北京的直線距離為12 553千米。
2009年1月27日,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在南極dome-A地區(qū)海拔4093米的冰穹上建成了我國南極第三個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也是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
驚險的旅程
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被南大洋阻隔成獨立的大陸,只能與其他大洲遙遙相望。那南極科考專家們是怎么到達南極的呢?
可能很多同學第一時間想到了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飛機。的確有些國家在南極建立了冰上機場,可南極惡劣的風雪天氣并不適宜飛機隨時起降,再加上南極考察站大量的物資需要運輸,所以,科考專家們去南極的必備交通工具不是飛機,也不是普通的輪船,而是專用的破冰考察船。擔任我國南極考察運輸工作的是“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我國的考察基地上海出發(fā),要在海上航行一個月才能到達我國的南極中山站和長城站。途中要經過南中國海、印度洋和南大洋,在這一段,大家會偶遇可愛的海豚家族和鯨,有幸看到讓人驚奇的飛魚。當然,要到南極,必須要經歷“魔鬼西風帶”的考驗,船舶在西風帶內航行,經常會左右搖擺30度以上,上下起伏十幾米。考察隊員只有具備強壯的身體素質和頑強的意志,才能經受住暈船的考驗。
南極全身裝備
到達南極,你必須穿上這些必備裝束,才能抵御嚴寒和風雪,完成科考任務。
1 羽絨服和特制面料制作的服裝,以及外面套的連體防寒、防水服。
2 厚的、薄的、皮的、羽絨的、長的、短的等不同用處的手套。
3 非金屬框架墨鏡,防護皮膚遭受紫外線射傷。(金屬框架會在低溫時粘連耳鼻部分的皮膚。)
4 防風、防寒帽。
5 防寒靴以及純棉襪子和厚的純毛套襪。
6 防風面罩和防風鼻罩。
7 安全設備:冰鎬、冰爪、結組繩索、連接器、上升器、下降器、特制繩索、軟梯。
8 通訊器材:對講機、銥星電話。
有了科考站,科考專家們都做哪些科學研究呢?
南極考察主要開展高層大氣物理學、極光物理學、冰川學、地質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南極海洋科學和礦產資源調查,南極內陸冰蓋和地質科學考察及隕石收集,此外還開展了生物研究、環(huán)境監(jiān)測、常規(guī)氣象觀測、電離層觀測、天文觀測、極區(qū)高空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學觀測、衛(wèi)星測繪等科學觀測和研究。
冰芯研究
在南極尋找年代久遠的深冰芯是世界各國的目標。迄今為止,已有俄羅斯、日本、英國、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十多個國家,在南極冰蓋上鉆出了180多個不同深度的孔,取得了一系列冰芯樣品。我國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qū)是南極內陸冰蓋內最高點,最有可能找到120萬年~150萬年古老的冰芯。我國正積極開展該地區(qū)的深冰芯鉆探工作,在獲得約3200米深度的完整冰芯后,重建地球120萬年~150萬年來高分辨率氣候變化記錄,揭示全球氣候的歷史演變過程,判別人類活動對全球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獲知地球氣候變化對生物演化和生物界的影響。
隕石調查
降落在南極大陸的隕石被冰雪所包裹并隨著冰雪流動,當冰雪在前進中遇到高地阻擋便逆坡流動,冰雪逐漸融化,隕石便裸露于表面。所以,南極隕石數量大、類型多、儲存年代久、弱氧化,少污染,顯得更為寶貴。我國擁有南極隕石量已超過1萬,是繼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隕石收集國。隕石,對于認識天體的形成與演化以及地球成因有著重要價值。
大氣調查
科考專家們通過儀器進行大氣成分的觀測,并觀測分析保護地球不受紫外線照射的臭氧層的情況。
觀測潮汐變化
科考專家頂著嚴寒,在海冰上鉆洞安裝觀測設備,以觀測潮汐變化。
生物調查
由于內陸相當寒冷,生物主要生活在南極大陸的周邊。南極的夏季,還會迎來座頭鯨的光顧,它們千里迢迢趕來,是為了捕食豐富的磷蝦。科考專家們會對考察期間所觀察到的生物個體、群體進行研究,分析該地區(qū)生物群構成情況、相互制約關系及食物鏈構成情況以及生活環(huán)境特點。
南極生財挑戰(zhàn)
在南極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專家們要面臨許多極限挑戰(zhàn)!
奇寒
南極沒有四季之分,只有夏季和冬季之別。即使是12月到次年2月的南極夏季,南極內陸的月平均溫度也在零下34℃至零下20℃之間。冬季氣溫一般在零下40℃至零下70℃之間。科考專家們隨時都要面臨凍傷的威脅。
干旱
雖然被冰雪覆蓋,南極大陸卻是最干旱的。強悍的高壓冷氣團霸占在大陸上空,根本不讓從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進入,整個南極大陸年平均降水量不超過55毫米,大陸中部地區(qū)年降水量僅5毫米,南極點的降水量為零,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還稀少,因此也被稱作“白色沙漠”。
颶風
由于南極大陸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傾斜的鍋蓋形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氣沿著南極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沖下來,便會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仿佛一道無形的瀑布、一股飛奔而來的洪流,人在如此強勁的暴風雪中休想站住腳。所以專家們只能看天工作。
極晝與極夜
南極大部分地區(qū)的夏季,只有白天,沒有黑夜。而冬季則又處于極夜狀態(tài)下。在南極越冬的科考專家們會為極夜結束的日出而歡呼雀躍!
南極奇景
在南極的夜晚,會經常看到美麗的極光。極光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qū)的夜間出現(xiàn)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稱為南極光,在北極稱為北極光。
白化天氣
白化天氣是南極獨有的天氣現(xiàn)象,由于光線在好似鏡面的冰面,以及雪、霧和云層間不斷反射,便產生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乳白色光線,使人仿佛置身于牛奶缸里,視覺產生錯覺,分不出天和地、遠和近。白化天氣是極地探險家、科學家和極地飛行器的大敵。若遇上它,最好原地不動,注意保暖,耐心等待白化天氣的消失,或救援人員前來營救。
漂浮的島嶼
環(huán)繞南極大陸的南大洋中,漂浮著數以萬計從南極冰蓋分離出來的大大小小的冰山。大的冰山面積遠遠超過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島。所以叫它們漂浮的島嶼再貼切不過。由于南大洋的冰山體積大,海面溫度低,一般壽命可以維持10年左右才會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壽命僅有2~4年。
冰與火并存
在這片冰雪大陸上,依然有熱情活躍的火山和溫泉。
可愛的動物
南極有可愛的企鵝、海豹、賊鷗等動物,它們并不懼怕考察隊員,考察隊員可以和它們親密接觸,并與動物們和諧相處。
親愛的同學們,如果你非常非常想長大后成為一名南極科考隊員,除了努力學習,以及對科學的滿腔熱情,現(xiàn)在你必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只有強壯的體魄才能經受南極惡劣氣候的考驗。然后,你要擁有一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心,具備勇于探索、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和頑強戰(zhàn)勝困難的意志,才能擔負起南極科考的重任。所以你可以趁寒暑假多參加正規(guī)機構組織的野外探險與考察活動。為了了解更多有關南極的知識,還可以前去上海的中國極地博物館參觀學習。為了讓這個夢想早日實現(xiàn),現(xiàn)在就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