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真想像冬眠的動物們,蜷縮在自已的安樂窩,一覺睡到舂暖花開
說到冬眠,六家的問題一定不少,冬眠的動物有呼吸嗎?它們吃什么?它們不會覺得冷嗎……趕快跟著精靈豆的鏡頭前去打探一番,我到你想要的答案吧。
仔細搜索,在樹根處枯葉掩蓋下的小小洞穴里,找到了冬眠的蝸牛。它們用一層混有石灰的黏膜把殼的開口封起來,硬化后的膜便形成一道保護軀體的“門”,可
防止外物侵入。這層硬膜又稱隔膜,具有輕微的透氣性,使蝸牛能夠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時,水分也很難經此而散失。這對蝸牛來說非常重要,如果蝸牛的身體在冬眠時干掉,它們就會面臨死亡。
如果你也發現了冬眠的蝸牛,千萬不要粗魯地“破門”驚擾它們的美夢,請你觀察以后,一定把它們放回洞穴。
哇,居然發現一只正在洞口張望的松鼠。看來它一定是餓了,準備出來挖自己埋藏的過冬食物。松鼠在快入冬時,需要做三件事:一是換上保暖的毛;二是把窩墊得暖暖的;第三便是把找好的食物分散挖洞埋起來。然后到了冬天,便鉆入樹洞里睡大覺,餓了就起來把埋好的食物挖出來吃。但它們的食物常常會被別的松鼠挖走另埋。當然,有時也怪它們自己記性不好,不知道到底把堅果埋在哪里了。
冬天來臨,天氣轉冷,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沒有了。于是,它們便躲進僻靜、安全又能避風寒的山洞,用后足的尖爪攀住石縫,抓住崖壁,頭朝下倒掛著睡覺,這樣一“吊”就是半年。
瞧這只熊,抱著團窩在黑乎乎的 洞里,睡得多香呀!它們不吃不喝,一覺要睡到春暖花開時呢。奇怪,熊是恒溫的哺乳動物,為什么還會冬眠呢?
缺乏食物是熊冬眠的主因,如果食物充足,許多熊不會冬眠,反而會整個冬天都在狩獵。但食物不多時,熊就會躲在洞中過冬。小型哺乳類動物在冬眠時體溫會急速下降,但熊的體溫只會下降約4cc,不過心跳速率會減緩75%。一旦熊開始冬眠后,它的能量來源就從飲食轉換為體內儲存的脂肪。那它們不吃不喝,會脫水嗎?
據專家講,脂肪燃燒時,新陳代謝會產生毒素。但熊在冬眠時,細胞會將這些毒素分解為無害的物質,再重新循環利用。這種生化作用也讓熊可以回收體內的水分,因此在冬眠時不會排尿,也就不會脫水了。
而人體內沒有這種機制,如果毒素累積,人類會在一星期內死亡。所以,你想冬眠的愿望無法實現嘍。 在氣溫降到7℃時,刺猬才爬進自己的洞穴,或在落葉堆中,蜷起身體、不吃不喝開始冬眠,呼吸變得極其微弱,心跳緩慢,每分鐘只跳60~20次。清醒時呼吸達50次,而冬眠時則至多呼吸8次,有時只呼吸1次,甚至一連幾分鐘都不呼吸。刺猬冬眠的時間長達四五個月。知道這個睡得酣酣的小東西是什么嗎?它就是冬眠時間最長的家伙——睡鼠,每年能睡上五六個月(從頭一年的10月睡到來年的4月)呢。更驚人的是,英國有一只睡鼠競酣睡了6個月23天。睡鼠外形有些像老鼠,又與松鼠有些相似。它們是樹棲類動物,都將巢筑在樹洞中。白天在樹洞或叢林中睡覺,晚上外出覓食。主要吃漿果、堅果、谷粒等物,有時也吃一點蟲類。
然而最神奇,也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冬眠動物,就是林蛙。說它神奇,是因為其他動物冬眠,不過是減緩新陳代謝,降低能量消耗,而林蛙則徹頭徹尾地將自己冰凍起來——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也檢測不到腦部活動。原以為已經被凍死的林蛙,待到來年春暖花開時,解凍之后的它們,伴隨著體溫的升高,心跳和呼吸也奇跡般開始恢復。然后眨幾次眼,眼睛也有了神態。再伸伸腿坐起來,它們很快就蹦跳著四處采食、尋親訪友去了。看得你目瞪口呆了吧?林蛙怎么會有如此“起死回生”的本領?這都是因為冬眠動物們擁有的秘密武器。
凍傷是冬季寒冷地區的常見病。之所以會被凍傷,是因為身體內的水分,在組織細胞內或細胞間形成了冰晶,活的細胞組織一旦被凍結,膨脹的冰晶體勢必使細胞膜受到破壞甚至破裂,就會使細胞組織死亡;即使沒有完全被凍結,細胞液活動不利,也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而林蛙被凍結后依然能起死回生,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防凍劑。
在冬季,林蛙敏感的皮膚能立即感受到溫度降至冰點左右。很快,它開始將血液和組織器官細胞中的水分集中到腹部,同時肝臟將體內大量的葡萄糖注入血液,同時釋放額外的糖醇,這就大大降低了林蛙血液的冰點,從而能有效地把血液變成一種含糖的防凍劑,還迫使水形成更小且更少的鋸齒狀結構的晶體,以保證晶體不會刺穿細胞壁或者毛細血管。
除此之外,林蛙還有一套修復的獨門絕活——在嚴冬里產生大量的纖維蛋白原,這種凝血因子能夠幫助它們修復在降溫過程中出現的損傷。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種奇特的防凍劑,以便利用到汽車防凍以及醫學當中。
冬天氣溫降低,冬眠動物就會自動進入冬眠狀態;而在春暖花開之時,它們又會自覺醒來。難道是巫婆的魔法棒在指揮它們什么時候入眠、什么時候醒來?
呵呵,這都是因為冬眠動物的血清中,含有一種誘發冬眠的顆粒狀物質——冬眠素。科學家們同時發現,動物血液中還含有一種與冬眠素相對抗的物質。科學家們認為,動物何時開始冬眠,取決于誘發物和抗誘發物的比例的變化。他們設想,冬眠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制造”誘發物質,但抗誘發物可能是在冬季才開始生產的,以后產量逐漸上升,直至春暖花開才陸續減少。當抗誘發物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抑制誘發物時,動物便從冬眠中醒來。但這時動物體內仍繼續形成誘發物質,一旦其在血液中的濃度能抑制抗誘發物的作用時,動物就進入冬眠狀態。冬眠開始后,動物體內便不再需要誘發物了,它們便在血液中積聚起來。
科學家正在加緊研究冬眠素的結構,如果找到人工合成冬眠素的方法,就可以利用到醫學中,以減輕病人在手術中的疼痛。甚至使宇航員在漫長的宇宙航行中沉睡幾月或幾年,而不影響身體健康,實現人類飛向茫茫宇宙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