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河南一位農民7萬多元賣糧款被糧管所拖欠11年,在媒體曝光、有關領導作出批示后,當地立即派員查證核實,并于當晚就將所欠糧款及利息全部送到當事人手中。
辛辛苦苦種了糧,高高興興賣了錢,卻被一拖拖了11年,這位普通農民漫漫討錢路上的艱辛,完全可以想象。然而,在媒體曝光、領導批示后,這一“天大”的難題竟在一天之內得到解決,效率之高真是令人感嘆。應該說,知錯能改、亡羊補牢,當地還是為民眾做了件好事。但這件好事來得如此之慢,讓公眾從中看到了當地某些公仆的長期不作為、慢作為,發現了他們對百姓呼聲充耳不聞、麻木不仁的官僚作風。
多年問題一朝解,說明此事絕非難以處理的麻煩事,關鍵在于相關部門愿不愿意去過問,是不是真心去解決。目前,有些地方對于群眾訴求,已經陷入了“群眾反映—政府推諉—久拖不決—媒體曝光—領導批示—高度重視—迅速解決”的怪圈,似乎一定要“等媒體曝光才辦事”“見領導批示才行動”。如此被動采取措施的狀況,在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的今天,很可能使得一些群眾的積怨越來越深,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之所以如此,說穿了就是一些干部的眼睛“只唯上、不唯下”,群眾意識有待進一步培養提高,群眾路線有待進一步學習實踐。
各級政府應認識到,對群眾合理合法訴求久拖不決,損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侵蝕的是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及時支付農民售糧款、不準給農民“打白條”,是中央三令五申明確要求的。然而,河南農民賣糧款遭拖欠的11年間,曾多次反映情況,卻屢遭有關部門“踢皮球”。這一情況被媒體曝光后,可以說,當地政府的公信力遭到了不小的損失。
切實有效維護百姓利益、維護政府的公信力,促進社會和諧,最為根本的,還是要靠各級政府部門積極作為,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衡量標準,切實履行職責,不能總等媒體曝光后才來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有關方面應該加強監管,對那些不作為、慢作為、侵害群眾利益的公務人員,堅決追究責任。
(作者陳健,摘自《半月談》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