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開始后,彭德懷擔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在指揮八路軍與日軍浴血奮戰的同時,對根據地經濟也有非常獨到的研究。
1937年底,彭德懷返回延安開會,途經山西臨汾,見當地農民爭相賤售糧棉,于是立刻從八路軍經費中擠出10余萬元收購糧棉,儲藏于山地。這些物資在后來日偽軍的封鎖、掃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彭德懷在冀南敵后根據地時,發現日偽、國民黨中央政府及其各省、縣銀行濫發的紙幣在當地同時流通,不但掠奪了物資,而且使得物價飛漲。有鑒于此,彭德懷組織發行了“冀南票”。他吸取國民黨法幣的教訓,規定“冀南票”不與任何貨幣掛鉤,避免了“冀南票”因為被敵人用來套取外匯而被迫貶值。同時,彭德懷經過反復研究,規定將“冀南票”流通量限制在平均每人3元的范圍內,有效地維護了“冀南票”的穩定,平抑了物價。
另外,彭德懷還通過調研,依據八路軍每名士兵每年所需費用和民眾的負擔能力,制定了八路軍所有部隊及黨政人員的總數不得超過根據地人口的3%的規定,這一比例后來被推廣,保證了廣大根據地的良性發展。
據彭德懷當年分管財經工作的部下回憶,彭老總在行軍、開會途中,從不放棄機會親自打聽當年收成好壞、物價高低、貨幣比值以及流通情況等信息,然后牢牢地記在腦子里。在聽取部下匯報工作時,彭老總常常能夠脫口列舉一些經濟數據,其精確程度令人吃驚。
(摘自《黨史信息報》第1040期,作者李文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