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VSL電路不同于互補CMOS邏輯那樣具有固定的構成規則,對于復雜邏輯,若不對電路進行優化,則電路速度、版圖面積、功耗等性能指標均會受到影響。因此用一種方法有規律的來完成CVSL電路結構的設計顯得十分重要, 傳統的卡諾圖化簡法步驟過多,結構不夠直觀,針對這一缺陷,提出了用二叉樹代替傳統的卡諾圖法的設計思路,從而使CVSL電路結構得到優化。分析結果表明,二叉樹優化法較卡諾圖法可使電路獲得了更加高效的設計結果。
關鍵詞:電路結構優化; 二叉樹優化法; CVSL電路; 互補CMOS邏輯
中圖分類號:TN4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2)22017403
0 引 言
CVSL電路適合于整個系統或模塊的高速設計中。在單端式邏輯(Single ended logic)和差動式邏輯間需要提供互補信號的反相器\[1\]。對于復雜邏輯,由于兩個NMOS Tree有共同項,電路可進一步化簡,減少MOS管數量。傳統的方法是用卡諾圖法,但卡諾圖并不能顯示出電路的連接關系,若改用二叉樹算法,則可以很明了的反映出電路的連接關系。
1 CVSL電路的特點
互補靜態CMOS特點電路的特點是P管陣列的邏輯結構正好是N管陣列的對偶,若一陣列是串聯,則另一陣列必定是并聯。NMOS陣列是原量控制,PMOS陣列是非量控制, 因而,N型陣列和P型陣列可以接同一個輸入信號\[2\]。電路中PMOS管的數目與NMOS管的數目相同。如果輸入變量共有k個,則總共需要2k個晶體管,形成一種全互補電路。但管子數量多,版圖可能比較復雜。只有設計得當, 版圖才會有規則。
雖然CMOS電路有許多優點,但一般認為其與偽NMOS相比有兩大缺點:
(1) CMOS電路的速度比偽NMOS低。任何一級CMOS倒相器至少有兩只管子,一只P管和一只N管,它們的柵極是連接在一起的,輸入電容加倍,前級的充放電就比較慢。
(2) CMOS電路所需的器件數多。一個邏輯電路需要設計兩套邏輯函數,分別傳送原函數和其補函數。因而,CMOS電路的 邏輯冗余度較高。不僅浪費硅片面積,而且增加互聯任務,使性能降低\[3\]。偽NMOS電路只采用一個P管作為上拉負載,以代替全互補標準CMOS電路中的P陣列邏輯。但增加了靜態功耗,提高了輸出低電平,降低了噪聲容限。為克服功耗提出電路的改進方案即CVSL電路\[4\],如圖1所示。
由于電路同時接收差動式的輸入(Differential Input)且提供差動式的輸出(Differential Outputs),所以又稱為DCVSL(Differential Cascade Voltage Switch Logic)電路。并且原量反量同時輸出。雖然比CMOS所用MOS管數量多,但提供互補輸出且由于電子遷移率高于空穴,相同面積下速度比CMOS高(是一種高速設計)。由于存在正反饋,完全消除了PseudoNMOS中的靜態電流,使輸出達到rail to rail(低功耗高噪聲容限),進一步提高了翻轉速度。
圖1 CVSL電路該電路適合于整個系統或模塊都用DCVSL的設計,在單端式邏輯(Single ended Logic)和差動式邏輯間需要提供互補信號的反相器。對于復雜邏輯,由于兩個NMOS Tree有共同項,所以電路可進一步化簡,減少了MOS管數量。
2 用二叉樹優化CVSL電路
任何一個邏輯表達式F可表示為一些簡單函數的和,也即它的展開對應著一個遞歸的二叉樹,以一位二進制全加器為例,其和S的真值表和邏輯表達式如下所表1所示。
本位和S=A′B′C1+A′BC1\"+AB′C1′+ABC1,構造其所對應的二叉樹如圖2所示。
實際上,二叉樹中的一些節點是重復的,在該圖2中,最后一層的0和1節點它們可以合并,對二叉樹有縮減規則,其一是當兩個節點傳輸到下一個節點的傳輸路徑完全相同時,兩個節點可以縮減為一個;當一個節點的所有傳輸路徑都歸結到同一個下一級節點時,這個節點可以省略。如圖3所示。
圖3 CVSL電路二叉樹化簡規則合并0項和1項,通過縮減規則最終可得一位二進制全加器的二叉樹如圖4所示。將所有節點轉化為NMOS的連接點,將路徑有相應的NMOS管來代替,即可得到最終的CVSL電路,如圖5所示,這樣用二叉樹轉化為MOS電路的過程就完成了。
3 結 語
本文對比了CMOS電路與CVSL電路的特點,針對CVSL電路速度快功耗低的優點,在高速電路和VLSI設計中通常采用該電路,但由于CVSL電路共享的NMOS管較多,為提高利于率,對比互補的特點,提出了優化電路的二叉樹算法。它比傳統的真值表優化法,其直觀性更強,很好地解決了CVSL電路的設計問題。
參 考 文 獻
[1] 朱正涌,張海洋,朱元紅.半導體集成電路\[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RABAEY J M, CHANDRKASAN A.數字集成電路設計透視\[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康松默,王志功.CMOS數字集成電路:分析與設計\[M\].3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4] \[美\]威斯特,\[美\]哈里斯.CMOS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M\].汪東,譯.3版.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5] 沈理.VLSI芯片的可測性、可調試性、可制造性和可維護性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3(1):9297.
[6] WU Kang, BRADLEY R M. Theory of electromigration failure in polycrystalline metal films \[J\]. Phys. Rev. B.50, 1994(17): 1246812488.
[7] PIERCE D G. Electromigration: a review \[J\]. Microelectron Rellab.,1997,37(7):10531072.
[8] GUTTMANN R J, CHAN K, GRAVES R J.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and design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ASIC and systemonachip (SOC)implementations\[C\]//Proceedings of 1999 IEEE/SEMI Advanced Semicoeluctos Manugactuging Confesence and Workshop. \[S.l.\]: IEEE, 1999: 164167.
[9] LIU Ruichen, PAI C S, MARTINEZ E.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trend for microelectronics \[J\]. SolidState Electronics, 1999,43(6): 10031009.
[10] 宋登元,宗曉萍,孫榮霞.集成電路銅互連線及相關問題的研究\[J\].半導體技術,2001(2):2932.
[11] 陸盤鋒,魏少軍.SoC設計方法學和可測性設計研究進展\[J\].微電子學,2004(3):235240.
[12] 宋奇偉,張正平.一種新型高速CMOS全差分運算放大器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2,35(4):166168.
[13] 解鴻國.一種低壓高頻CMOS電流乘法器的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2,35(2):165167.
[14] 江耀曦,邵建龍,楊曉明,等.CMOS電路I_(DDQ)測試電路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16):131132.
作者簡介: 殷萬君 男,甘肅張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分析。
白天蕊 女,實驗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