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塔內藏有舍利寶珠,每到夜晚閃閃發光,故又稱寶光塔。該塔位于上海松江縣的天馬山中峰,始建于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比比薩斜塔早建近百年。塔身高18.82米,七層八角,磚木結構。1982年,有關部門曾測得塔已向東南偏離軸心線2.27米,傾斜度達6度52分,超過比薩斜塔1度多。護珠塔傾斜的原因有很多,一種說法是當時有人將塔底西北角的磚逐漸掏空,來盜取所藏的古代錢幣,結果造成了這座塔的傾斜;也有人說,是因護珠塔一帶的地質基礎軟硬不一,造成塔身傾斜。該塔所以斜而不倒,經專家考察認為,與江浙地區風向大都從東南吹來,風力頂著傾斜的塔身有關。這座古塔看上去岌(jí)岌可危,但數百年長斜不倒,堪稱奇景。1983年有關部門將塔身加固后,現在渾然不露痕跡。
原名云巖寺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北的虎丘山上,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塔身為七層八角樓閣形,高47.5米,色彩瑰麗,結構復雜。塔基位于南高北低的斜坡,土層厚薄不一,故產生不均勻的沉降。目前塔頂部中心點偏離中心垂直線2.32米,被國外建筑學家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有關方面為保護這座江南名塔,在塔基四周用44根直徑為1.1米的鋼筋混凝土深樁加固,可保永久不倒。
又名歸龍塔,位于廣西崇左縣城東北左江江心鰲(áo)頭山上的石島上,始建于明熹(xī)宗天啟元年。塔高18.82米,五層六角,磚石結構,內有石梯,可登塔頂。據測,塔朝西南偏斜4度36分,水平偏位1.42米。人們乘船繞塔而行,會產生一種塔身向你傾斜下壓的感覺。據考證,建塔當時,工匠們考慮到江心風力和地層原因,而利用重心的原理,故意將塔建為傾斜的。數百年來,斜塔完好無損,被世人稱為奇觀。
原名如來舍利塔,位于湖北省當陽縣玉泉山上的玉泉寺,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塔高17.9米,八角十三層,塔基為青磚砌成,塔身由生鐵鑄造。據有關史料記載,鑄造此塔共用生鐵5.3萬公斤,分鑄成13節,又分層安裝鑄筑。筑塔時,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北風風勢猛烈的情況,有意把塔筑斜。塔的上半部向北傾斜達1.5度。歷經900多年風雨,塔基、塔身紋絲不動,堪稱奇絕。
原名慈恩寺塔,位于陜西西安市南慈恩寺內。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塔表原來是夯(hāng)土結構,后倒塌。現存的這座塔是武則天時代重建的。塔為七層,塔身為方形,采用青磚樓閣式。后又改建為十層,經歷代的戰火破壞僅剩七層。塔高59.5米,連同底座64.1米。近十幾年來,由于附近開鑿深水井,形成深層地下水下降漏斗,塔下地面出現了不均勻沉降,致使大雁塔身向西傾斜1.4米,并有加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