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有像剃刀一樣鋒利無比的鋸形牙齒,喜歡群居,是天生的殺人機器,獵殺一切可以移動的生物,并在傾刻間把獵物分食干凈。”——這就是電影《食人魚》中描繪出的恐怖場景。
而就在不久前,位于我國珠江流域上游的廣西柳州柳江邊真的發生了一起“食人魚”傷人事件,兩人被魚咬傷。經專家鑒定,咬人魚種確為產于南美地區的“食人鯧(chāng)”。
柳江是我國第三長河流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清澈涼爽的江水每天都會吸引大家游泳消暑,而“食人魚”的出現,引發了大眾的恐慌。據被咬傷的人描述,這條魚約有20厘米長,重約半公斤,有鋸齒形的鋒利牙齒及紅色的眼睛。
由廣西水產研究所、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和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組成的專家組出具了鑒定意見:事件中疑似食人鯧為桑氏鋸脂鯉,俗稱紅腮鉆石水虎,隸屬于鯉形總目脂鯉科鋸脂鯉屬。
據廣西水產研究所的專家介紹,桑氏鋸脂鯉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食人鯧”的一種,為兇猛肉食性魚類,具有一定攻擊性,有潛在威脅,對血腥味較為敏感。生存適宜溫度為22℃~26℃,耐寒能力差,對水質無嚴格要求,適應能力強。一般成體長17厘米左右,成熟年齡15~18個月左右,繁殖水溫在26℃左右。
那么,這條小魚究竟為什么會這么兇猛,乃至可以傷害到人類呢?
原來,它們來自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雖然身體扁扁的、銀白色的鱗片夾雜著褐色斑點,看上去毫無兇相,也不太引人注目,然而它卻是世界上最兇惡的魚——食人魚。
食人魚滿嘴長著三角形的牙齒,比剃刀還鋒利,它不僅瘋狂攻擊水中動物,還會躍出水面攻擊大型水鳥。食人魚對血特別敏感,一絲血水、一點點血腥味就會使它們成群結隊地趕來。可以這樣說,凡是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成為令人恐怖的河流。因為,陸上動物或人如果不幸落入這樣的河中,用不了幾分鐘,剛才還活蹦亂跳的大型動物,一下子就變成一副骷髏。它們甚至還攻擊同類,如果一條食人魚吞下魚鉤上的魚餌無法掙脫的話,兇殘貪婪的同伴很快就會把它的骨頭都吃得精光。
當地人也把食人魚叫做“牙魚”,是亞馬遜河里的霸王。它雖然貌不驚人,但是極其兇殘。在河里游蕩的食人魚,只要聞到血腥味,就會紛紛圍攏過來,不管落水的是人還是畜,都會被它們吃個精光,只剩下白花花的骨頭。所以,當地的居民都對食人魚敬而遠之,輕易不敢進入它們出沒的水域。甚至只要一提起食人魚,人們頓時就會感到不寒而栗,因為這種食人魚實在是太可怕了。
由于食人魚的牙齒異常鋒利,南美洲的土著居民常常把它的牙齒拆下來,做成鋒利的箭頭來打獵。此外,當地人還有水葬的風俗,他們把死者放入河中讓食人魚吃掉,認為這樣靈魂就會升天。
雖然在南美,食人魚廣泛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奧里諾科河、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及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中,它的繁殖能力也很強,但食人魚的耐低溫能力很差,低于20℃就不再有繁殖能力,低于16℃時生存也要受到挑戰。而廣西冬天的氣溫可以接近0℃,所以根本不存在適合食人魚生存的空間,那么食人魚想要在這里繁衍生存下去,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