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人們真正關注理解高校貧困生,一方面,就貧困生的一些具體情況展開論述,希望人們不要苛求他們;另一方面,也希望教育、社會能盡量改善大環境,給貧困生一個相對良好的成長環境。這些討論有助于人們更清醒、更理智地關注理解貧困生,也有助與貧困生更加健康地成長。
高校 貧困生 關注理解
關于貧困生這個問題,大家展開了很多討論,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但很多都是從大學里貧困生應該怎樣做著手。有時候認真反思一下,可能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太高了,也脫離了具體的教育、觀念和社會環境,只能說是一種希望,一種理想罷了。要使理想成為現實,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筆者就貧困生的一些具體困難展開討論,希望能讓人們設身處地來看待這些問題,進一步理解關注貧困生大學生。
談到貧困生問題時,一方面,我們往往希望這些貧困生能夠從精神上自立堅強,不亢不卑,甚至讓人感佩;一但他們沒能具有這些精神,就恨鐵不成鋼地感到他們不上進,感到非常失望。比如,我們希望貧困大學生應該具有艱苦樸素、堅忍不拔、自尊自立等精神,認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就不免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甚至是以理想化的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這實在有點太高了。
我們說,任何一種精神都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經歷和努力中慢慢形成的。比如,樸素堅強、自尊自立,一個小孩生來就具有這些精神么?沒有的。人都有貪圖安逸的一面,如果現實允許他們過安逸的生活,很少會有人自找苦吃。然而,現實就是現實,很多時候現實是嚴峻的,甚至是殘酷無情的,所以才會有這么多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在貧困生活中長大的學生,有許多要面臨艱苦的環境,窘迫的經濟狀況,遇到困難沒有外援,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往往在哪里跌倒還得在哪里爬起來。在環境逼迫下,可能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樸素堅強、自尊自立的精神。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具有這些精神。特別是現在,很多貧困家庭也只有一兩個孩子,家長有時候可能因為不能提供給孩子一個較好的經濟條件,而感到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往往盡自己所能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沒有原則地嬌慣孩子。這些孩子中,有的比較懂事;而有的則一直安享家人的愛,卻不知回報,甚至在父母愧疚的暗示中,覺得自己真的很委屈:別人能擁有的自己沒有,別人能得到的自己得不到。對于這些深感委屈的學生,我們也不要一味批評指責,因為他們畢竟還很年輕。而且這情況的形成,有學生自己的問題,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更有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的問題。想讓這些感到委屈的學生擁有刻苦堅強的精神,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價值觀問題和人生觀問題。這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也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和理解。
通過深入調查,我們會發現,很多非常貧困的學生,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家庭困難。比如,有的家庭是單親家庭;有的是父親或者母親身體有殘疾,干不了活;有的是家里的某個成員有嚴重的疾病,等等。這些同學除了經濟上貧困以外,往往還有更多精神上的擔憂和壓力,在心靈深處可能更加內向敏感。對于這些同學,需要做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需要老師、學校和社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比如,他們有的假期沒有去打工,我們不要盲目苛責;對他們而言,陪伴生病的父母,幫助家人干活做家務可能更重要,更讓他們心安。另一方面,我們卻很難保證提供給貧困生一個健康的、能夠比較容易形成某種可貴精神的土壤。我們的教育、觀念和社會環境雖然一直在發展提高,但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很多學生的發展,尤其是貧困生的健康發展。
比如說教育,長時間以來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高考時仍然是分數決定一切。所以,素質教育在很多地方很多中學無異于一紙空文。老師學校關心的是學習,是分數,根本沒有時間來真正關心貧困生。如果你是一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老師和學校就會非常關注你,關心你的很多方面,順帶關心你的家庭經濟狀況。如果剛好你的家庭經濟狀況很不好,學校和老師可能會想辦法解決一些困難的,因為你的學習成績很好啊。但如果不幸你是一個成績很一般、甚至比較差的學生,那么老師是不會怎么關注你的,至于你的家庭經濟狀況那就更不了解了。因為學生太多了,因為老師忙不過來,因為老師也有老師的很多難處。在這種教育狀況下,師生都把目標集中在分數上,基本上沒有多少時間來發展素質、培養精神、提高人文修養。
至于觀念方面,就存在更多問題。比如,長時間以來也一直認為上學就是為將來找個好工作,奔個好前程,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能找個工作,什么知識、精神品質都不重要。比如,我們希望貧困生具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可是我們的現實是在找工作的時候,有些人憑借這樣那樣的關系而不是自己的能力,獲得不錯的工作,而這個工作他往往又不能勝任;很多人對此不是批評指責而是羨慕人家有關系有后臺。比如,去打工的多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如果高官富人的孩子去打工,人們一定要大驚小怪了;他們有的憑借家人的關系和金錢,一輩子過著無所事事、養尊處優的生活,何談自立自尊?但人們的觀念卻也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對比西方,一些高官富豪甚至總統的孩子去打工上學,沒有什么人感到震驚奇怪。他們的父母、社會上其他人都從感覺這是很自然的事。而他們個人更認為18歲以后自立是應該的事,很多人甚至認為這個時候再用父母的錢是十分可恥的事。觀念不是口號,它是一種深入人心,見諸行動的東西;如果觀念就出了問題了,想單靠高姿態地喊幾句口號就來改變青年學生、貧困生的精神面貌,那是很困難的。
關于社會,它對青年的影響就更大了。比如,我們希望貧困生要有不亢不卑的精神,可是社會上很多人見了官、見了有錢人那副可憐相真是難以形容。為什么怕官怕有錢人,這是有深層的社會原因的,就不展開來討論了。但它說明,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就是成年人很多也沒能擁有不亢不卑的精神,要青年人、貧困生真正擁有也不太現實。雖然不現實,雖然很困難,雖然這可能只是希望、是理想,但我們仍要提倡。因為如果連希望和理想都沒有了,我們的社會還怎么發展?
其實,很多問題最后都可以歸根到社會問題。而社會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對社會都有責任。當我們抱怨社會的負面現象時,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當我們要求貧困生具有某種可貴精神的時候,我們先問一下自己有沒有,先看一下我們為他們提供了形成這種精神的大環境沒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關注理解貧困生,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曾雅麗,吳善添,宋迎秋.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現狀分析與教育引導模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8):994-995.
[2]趙衛川.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9):42-43.
[3]孫靖靖,趙理,曲巍.高校貧困生思想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