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女孩,正值青春花季,原本是大學校園里的一道靚麗風景。然而,她卻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愛好和業余生活。別的女孩儲物箱里裝的是衣物和書籍,她的儲物箱里養的卻是昆蟲;別的女孩手里拿的是時尚雜志,她隨身帶的卻是裝著小蟲子的離心管;別的女孩去逛街購物的時候,她卻不顧風吹日曬跑到荒山野嶺采集昆蟲;別的女孩網上聊天的時候,她卻在到處查閱文獻資料;別的女孩休息的時候,她卻在安安靜靜地做標本……
至今她已去過重慶、四川、貴州、福建、浙江、江蘇等地,不知翻過多少座山,趟過多少條河,淋過多少場雨,多少個夜晚守在燈旁,采集了近萬只昆蟲,都當寶貝一般地認真做成標本,保存在盒子里。
她叫邱見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大三學生。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邱見玥有過一個快樂無比的童年,從小她沒有上過任何補習班、學前班,到上小學的時候,她不會算術,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字一概不認識。不上學前班的邱見玥每天的任務就是玩。邱見玥家住重慶北碚區的一個鎮上,距家不遠處就有一座山。那時候的邱見玥常常趴在地上看螞蟻如何搬食物,如何勞動,如何打架。她發現螞蟻們很有意思,為了爭搶食物打架,但是一旦發現自己這方勢力弱,打不過對方,它們立即就跑,從不跟對方死磕;至于強的那一方呢,趕跑了對方,搶到了食物就行,也不會窮追不舍,非要置對方于死地。小小的邱見玥不用通過課本、不用聽大人講大道理,就了解了螞蟻的生存智慧。現在已是大三學子的邱見玥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上了學后的邱見玥除了完成學校的功課之外,剩下的時間依然喜歡觀察動物。一次去奶牛場買牛奶的爸爸回來,告訴她一件事:奶牛場剛剛宰殺了一頭剛出生的小公牛。奶牛場因為只飼養產奶的母牛,所以一般小公牛生下來如果不留著做種牛的話,都會被立即宰殺。雖然從理智上邱見玥理解奶牛場的做法,但從情感上她受不了這樣的事情。然而,這也告訴邱見玥,這就是現實世界,理性和感性必須要保持一個平衡。
就像后來,邱見玥的作文總是會寫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交給老師的,一個版本是寫給自己和同學們看的。將考試和生活區別對待,邱見玥沒有太多糾結,她總是很輕易地就適應了現實生活的種種。即使在高三那么忙碌的階段,她仍然會在課余看《環球時報》和自然科學類的書,雖然會被老師批評,但她依舊不會放下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她跟老師保證,自己只要能進年級前五十名就可以了。因為只要考進前五十名,就可以考上重點大學了。結果,她恰好考了前四十九名,老師憂心忡忡,她卻開心得很。最終,她考上南京農業大學。再后來,當她迷上去野外采集昆蟲時,面對不同山區不同的風土人情,面對種種稀奇古怪的食物,面對時常惡劣的采集環境時,她都能夠平靜接受,順利應對。
以科學態度對待自然
邱見玥徹底迷上昆蟲是緣于一次活動。2007年夏天,正上高一的邱見玥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主辦的《博物》雜志上看到一則青少年插畫大賽的啟事,從小也喜歡畫畫的她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投稿,沒想到竟然獲得了一等獎。當時,雜志社給出兩項獎勵選擇,一是3500元獎金,二是可以參加國家地理的野外考察活動。邱見玥自然選擇了后者,于是那個暑假她就跟著科考隊員們來到了蒙古額爾古納大草原。
在草原,邱見玥見到了很多野生動物,但見到更多的是昆蟲。夏天的晚上,在她們居住的蒙古包外亮著的滅蚊燈下,吸引過來的蟲子會堆成一座小山。那次野外考察之行,邱見玥最顯著的一個收獲就是從草原上捉到了一只碩螽,體型特別大,人稱螽斯中的坦克。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蟲,別稱蟈蟈、螽斯兒,碩螽就是其中的一種。邱見玥用一只盒子裝著,一路小心地把它從草原帶回了家。每天喂它吃白菜,有時還抓蜘蛛喂它,整整喂養了兩個月,直到寒冬來臨,它的生命宣告結束。
養過寵物的人大概有一件事情是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面臨心愛寵物的死亡。可是,在邱見玥看來,一只蟲子經過幾個月的生命歷程,在秋冬季的寒冷來臨之前走向死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她說:“這就是自然規律。”原來,邱見玥采集蟲子、養蟲子,跟一般人養寵物的心態不同,她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自然,對待昆蟲,對待死亡的。
從2008年起,邱見玥就利用長長短短的假期外出采集昆蟲。起初,邱見玥并不知道怎樣進行野外采集,如何選擇目的地、安排行程等等。可是,她有一股子難得的鉆研精神,她通過網絡聯系上一些學者和昆蟲愛好者,向他們請教,并與他們結伴出行。2009年6月9日高考結束,邱見玥在家休息了一天,11日就出發去了重慶南部的金佛山。在那里,來自臺灣的職業標本采集隊員親自教邱見玥采蟲技法。震撼和好奇將邱見玥的求知欲一下子激發了出來,僅僅一個月,邱見玥就掌握了一大堆以前從來不會的技能。緊接著,那年7月,她又同上海幾位昆蟲愛好者和學者前往福建武夷山,跟他們學習了更多的技巧,也認識了更多的朋友。
在過去的采集經歷中,有兩次邱見玥的印象最深。2010年去重慶四面山那次,是邱見玥第一次獨立野外采集昆蟲。四面山地處重慶、四川、貴州三地交界處,地形復雜,山勢陡峭,有的地方坡度超過70度,不時會發生坍塌或滑坡,尤其雨后,山路特別滑。有一次,邱見玥走在河谷里,兩邊都是高山,她突然感覺到轟隆隆的聲響,便立即往前跑,剛跑過去回過頭一看,就見一塊巨大的落石從她身后滾落到山下的河溝里去了。當時,如果晚了一秒,也許邱見玥就被砸中了。
2011年8月,邱見玥和幾個昆蟲愛好者來到貴州荔波縣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本來他們打算住在一個偏遠的少數民族村寨里的,但當他們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那個寨子已經搬遷了,遺留下的房屋破敗不堪,根本無法居住。當時那個地方偏遠,信號不通,無法求助,天又下雨,又餓又累的他們只好把雨衣鋪在破屋里的地板上過夜。
野外采集非常辛苦,可邱見玥從來沒有屈服過。
生命和生命是平等的
當她穿越黑乎乎的山洞,沒有任何燈光,只有蝙蝠呼啦啦從她耳邊掠過時;當她被泥濘的沙石路磨壞了腳,被吸血的螞蟥咬破了皮,渾身汗水泥水卻只能在小溪里洗澡時,她只想著她將要見到什么樣的昆蟲、采集到什么昆蟲,從沒有想過要退縮。
她的力量來自于對快樂童年的懷念嗎?對大自然的熱愛嗎?對昆蟲的好奇嗎?
邱見玥常被周圍的人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一個小姑娘,跑到深山野嶺里,不害怕那些野生動物嗎?”邱見玥說:“人們都怕遭遇動物的傷害,其實,那些動物更害怕人類。比如熊,就怕人怕得要死。”她就遇到過這樣的事,在四面山保護區,一只黑熊跑到一戶養蜂人的家里,把養蜂人收的蜜都給吃了。養蜂人就放了一串鞭炮,把黑熊嚇得沒命地跑,從此再也沒有來過。相比較動物傷人事件,人類對動物的傷害更多。
人類把昆蟲分為益蟲和害蟲,邱見玥卻認為,生命都是平等的,在大自然的生物鏈中,每種昆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少掉其中一環,都會打破生態的平衡,給人類居住的環境帶來不可想象的破壞。
生命對生命的尊重,生命對生命的好奇,生命對生命的了解欲望,生命對生命的溝通需求,這,恐怕才是邱見玥熱愛昆蟲,不辭辛勞地野外采集昆蟲的動力來源。
由愛好昆蟲,邱見玥開始關注昆蟲學術界。她聯系各地高校的昆蟲學者,向他們學習昆蟲系統學研究方法,還去北京中科院動物所查閱文獻資料等。她給那些專家學者打電話、寫郵件時,不羞怯,不害怕,更不擔心別人會拒絕她。這仍然是大自然教給她的法則,生命都是平等的,即使她和那些專家學者社會地位不同,但她和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求、對于真理的追求卻是相同的,所以,她相信,他們一定會向她敞開胸懷,共同探討他們對于昆蟲的愛。
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如今,邱見玥除了專業課的學習,就是忙于昆蟲的研究。將來,她或許會成為專業昆蟲學家,或許僅僅是業余愛好,但她一定不會放棄,將對昆蟲的愛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