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這句白巖松說過的話,近日作為高考勵志語出現在浙江永康一所中學的LED大屏幕上。和它一比,“把握現在就是創造未來”、“天生我材必有用”諸如此類的勵志語就顯得弱爆了。
這句話的勵志效果如何,筆者不知道,不過多數網友認為:有高考你也未必拼得過富二代。高考再公平,也只提供了一種機會公平,無法保證結果公平。
曾幾何時,人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把學位作為獲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門票。大眼女孩蘇明娟的故事很勵志,她那雙渴求知識的雙眸曾讓無數人感動,大學畢業后做著銀行白領的她,的確改變了命運。但是,她的成功除了靠知識,還有突如其來的“恩寵”。
更何況,高校擴招,學歷貶值,大學生早已“不值錢”,曾經是社會稀缺資源的天之驕子,現在往往淪為城郊接合部的“蟻族”,找不到好工作,沒錢沒地位,甚至沒尊嚴。找工作正慢慢演變成“拼爹”游戲,富二代秒殺世襲貧窮的人們,用的是他們的先天資本:父輩的財富和權勢。
雖然對任何一個社會階層而言,教育資本都是可供選擇的項目,但遺憾的是,其本身已無法承載社會流動的責任。代際之間的社會壁壘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底層社會成員改變地位、向上流動的機會在減少,甚至有人哀嘆“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也并非一味地夸張。
“富二代”這么大喇喇地闖入高考勵志語,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公平的普遍期待,更透著一股子社會底層奮斗無門的無奈和悲涼。最近很火的《北京愛情故事》,劇迷們調侃它該叫《別奮斗》。對比兩位大學同窗好友,富二代程峰沒奮斗,娶了個賢惠美麗的好老婆;鳳凰男石小猛奮斗了,啥都沒有了……父母地位越高,權力越大,社會關系越多,動用這些資源為子女服務的空間就愈大。社會底層的群體為教育投入一切資源,期盼兒女“出息”,卻換來高投入、零回報的殘酷現實,最后只得一聲嘆息:“讀書無用。”然而讀書真的無用嗎?這恐怕還要用上漫長的時間、甚至整個人生來做判斷。
十八九歲的孩子,正是敏感多思的時候。強化富二代對他們的機會侵占,或許一時勵志的效果是達到了,但卻容易像“北愛”里的石小猛一樣,生出冷漠與仇富心理。比起鼓勵階層爭斗和仇視,更值得做的是:依舊鼓勵樂觀的自我奮斗;創造透明、公平暢通的向上流動通道,讓“窮二代”感到有奔頭,例如嚴肅公務員招考制度、嚴懲“蘿卜招聘”;增強就業市場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加大對就業“關系戶”的懲罰力度;加快國企改制,消弭“養懶人”的“閑職”;將公共服務和戶籍制度剝離開來;保護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權益,等等。
其實,同樣出現在那塊LED大屏幕上的高考勵志語還有一句:“這是一個只承認強者的時代,學習正賦予我們做強者的原始資本。”高考未必能保證命運,但我們有義務創造一個不用計較著跟富二代PK的社會環境,讓先天資本不足的孩子們相信,可以憑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勵志,靠的不是標語,而是真正地相信,讓孩子相信自己,也相信環境。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