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濟大學工學學士,德國基爾大學理學碩士。現從事金融文案翻譯工作,旅居麻州。
對于現在很多正在選擇職業的年輕人來說,搞音樂或者美術,往往是一條多快好省的成名之路。以至于每年的藝校報考大軍都鋪天蓋地,甚至連藝術類考試輔導學校都開得如火如荼,最近連五花八門原本與藝考都不相干的網站都開始參與。其實藝術類職業和很多普通的職業一樣,大多數行業參與者都只是在明星的陰影里盡職工作而已。
小文出生于1978年,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他有個大四歲的哥哥,根據屬相,他倆湊足“龍馬精神”。他們生于浙江中部丘陵區的一個縣城,父母都在鎮上的毛紡廠工作。
小文上小學的時候,父母承包了這個破產的紡織工廠,日以繼夜地在工廠忙碌。當小文兄弟漸漸長大,父母的生意開始走上正軌。媽媽覺得對兄弟兩個有所虧欠,什么都買最好的給他們,還給小文買了鋼琴,想讓他變得和城里孩子一樣。
因為哥哥已經過了鋼琴啟蒙的年齡,而且更喜歡足球,于是還在上小學的小文就成了當地第一批琴童,每周都有老師來家里給他上兩次課。這在1986年,還是很奢侈的事情。
鋼琴練習了八年,這時候是1994年了,哥哥20歲,在上海一所非常好的大學讀工商管理。家里的經濟能力已經很殷實,父母為了繼續在毛紡面料出口生意上保持領先水平,跟哥哥商量之后,決定送哥哥去美國讀商學院。
一年之后,小文也面臨選擇:是和哥哥一樣被作為家族企業接班人培養還是選擇走上音樂道路?父母很開明,基本沒給壓力,因為接班人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已經解決了。小文很猶豫,他知道自己天賦并不高,勉強進入音樂院校是可以的,但又不一定可以真正出成績。
在紐約的哥哥打電話給他,說: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音樂專業,就應該和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交流。有一手資料之后,才能進行最后的決定。哥哥替小文在紐約報名參加了音樂夏令營,安排暑假做交換學生。顯然,哥哥的這種思維模式來自于商學院的市場調查和決策課程。
在紐約的一個月里,哥哥和小文參加各種音樂會和相關展覽。小文也參觀了很多知名的藝術院校。回國之后,他跟父母表示要讀音樂學院,讀作曲專業,要從事一份讓心靈得到放松的職業。父母表示全力支持。一年之后,小文進入了本省一個二流學校的交響樂作曲專業。
這樣的學校和專業,畢業后的出路基本就是在中學里做音樂老師。讀到三年級,小文有點兒不甘心,他希望可以接受更好的音樂教育。當然,這已經是2000年,家里完全有這個實力讓他讀最好的音樂學院。
這時候哥哥已經是家族企業駐外的負責人,工作非常忙,小文也已經可以自己申請學校。面試的時候,老師跟他說,他的作曲專業水平不是很好,除非改讀其他的專業才能獲得錄取,而且必須從一年級開始重新讀。小文欣然接受,重新選讀鋼琴系。從頭開始對他來說完全不算什么負擔,知名的學校能夠錄取,他就很開心啦。
在美國讀音樂專業的感覺和國內不同,這里就把這個專業當作一種很普通的職業。這個氛圍和國內琴童那種“永遠爭第一”的競賽式教育模式不一樣,而且因為音樂作為一個產業更為發達,就業機會更多。每年畢業之前都會有各大交響樂團來校園招聘,即使成績很一般的學生也有機會登臺亮相。不過,坦率說,對于小文的成績,他已經做好登臺亮相之后打包回老家當音樂老師的準備。
小文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出場,這種選秀和演出場次的安排是反過來的。但小文想不管怎么樣,要給自己一個交待,要給自己一個圓滿的表演,作為一個鋼琴專業學生的畢業表演。他表演剛到一半的時候,樂團的負責人就出去接電話。小文演奏完,還沒來得及失望和沮喪,她又奇跡般地回來了,而且看起來和小文一樣失望和沮喪。
這時已是晚上7點多了,小文收拾好樂譜準備回去,之后就周游美國,然后回老家。但那位阿姨沖上臺拉著他的手說:“你是中國來的學生,你會用來自中國的大鑼么?”這讓小文覺得有點無厘頭,難道她連我演奏的到底是什么樂器都沒聽出來么?
但小文還是禮貌地回答說:“那個貌似不難。我以前是學交響樂作曲的,每種樂器都嘗試過一點。”小文人生中最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阿姨跟他說:“如果你可以在明天下午的演出中出演大鑼這個位置,那么我們就錄用你,因為原來的演員突發心臟病住院無法參加明天的演出。”
雖然小文沒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情況,但錄取這件事聽明白了。當時他就說:“別說讓我去打大鑼,就是讓我被人當大鑼打,我都愿意。”就這樣,小文意外地成為當年為數不多的進入大型交響樂團的學員。老師們知道之后,感覺不是非常意外。聽說還有過指揮專業的學員因為會說西班牙語,最后被樂團招聘作為一名外籍鋼琴家的翻譯兼經紀人的先例。
在后來的幾年中,小文一直跟隨交響樂團四處演出。因為是按演出的場次計算傭金,在沒有上臺機會的時候,他也幫哥哥和父母做些生意上的事,也從家里拿到一些工資。雖然不像很多國內的明星級演員那樣光鮮,但他已經非常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態。小文說他得到的是一份普通的職業,平淡無奇的職業生涯也許正適合他這種天賦不高的學生。
今天多少中國孩子在學琴,多少中國孩子去報藝考,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天賦平常的人,明星、名家永遠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像小文這樣只是從事一份藝術類的職業而已。也許在別人看來,這樣的路是平淡無奇的,但在這平凡之中的心潮澎湃,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