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所在的企業(yè)組織招聘,因為一位考官突然生病,我便臨時頂替他把關面試。冒雨趕到公司時,面試已經開始了,會議室外等候著許多年輕人。因為走得太急,我在會議室門口險些跌倒,手中的資料灑落一地。一位男青年馬上走上來幫忙,他禮貌地幫我撿起地上的文件,迅速將它們整理好,雙手遞給我。我忙向他道謝,年輕人笑著搖搖頭,然后遞給我一張紙巾,說外面的雨一定下得很大吧,老師您的鞋子都被打濕了。我低頭一看,自己的鞋子果然濕淋淋的,便接過紙巾擦了擦鞋子,然后推門走入會議室,心里著實感激這位儒雅周到的年輕人。
不一會,就輪到年輕人面試了。因為幾分鐘前的交集,我對他特別關注,不禁多打量了他幾眼。只見年輕人穿著得體的職業(yè)裝,舉手投足間非常注意禮節(jié),而且頗有口才,腦子活絡。當考官問及工作態(tài)度、個人規(guī)劃和薪資待遇等問題的時候,他都對答如流,態(tài)度謙和且懂得應變,看得出面試之前下足功夫。他的前期表現贏得了幾位考官的一致好感,看得出大家眼睛里都閃爍著贊賞的光芒。
可是當考題涉及到專業(yè)領域的時候,我發(fā)現年輕人的表現明顯遜色了很多,他甚至對部分專業(yè)名詞都不夠熟悉,對技術方面的許多問題也只是一知半解,回答得磕磕絆絆。很明顯,年輕人并無相關領域的從業(yè)經驗,并不像他簡歷上所說的,在同類公司實習過一年。面對我的質疑,年輕人誠懇地解釋說他在先前的公司只是負責一些技術含量較小的雜務,也的確存在能力方面的欠缺,但他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有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技能提升上來,希望考官們能給自己一次機會。面試結束時,年輕人向考官們鞠躬致謝,并將椅子擺正,順手撿起了地上的垃圾。
與之相比,后面的一位面試者顯得有些木訥,回答考官問題時顯得十分拘謹,但專業(yè)水準卻相當高,技能方面十分熟稔。當然,他也對自己的資歷十分自信。
面試結束后,考官們不久就敲定了錄取結果:最具能力、解決問題最快的那位應聘者獲得了相關職位,而那位在面試中表現良好的年輕人則遭到淘汰。理由是公司需要做事的人,所以當然要選上手最快,效率最高的人。
當天下班時,我在一樓大廳里遇見了那位幫我撿資料的年輕人。原來,他特地在這兒等我下班,就是為了探聽這次面試的內幕消息。他懇切地表示,自己特別喜歡這份工作,為了這次面試,他事先花了很多心思,包括如何穿著、面試時的禮儀、如何表現自己的談吐等等,希望能得到試用的機會,可以暫時不拿薪水。我告訴他,我無權決定這種事情,而且以這種形式入職也不符合公司規(guī)定。最后年輕人帶著失望無奈離去了……
看著年輕人失望離去的身影,我想起了“買櫝還珠”的故事:一個人有顆價值連城的明珠,為了賣珠子,他精心做了一只漂亮的首飾盒,熏上馥郁香氣,雕上精美花紋,綴上香花翡翠。后來那只漂亮的盒子吸引來了顧客,顧客買走了盒子,卻歸還了明珠。對賣家來說,這不失為一樁劃算生意,但這樣的故事卻永遠不會發(fā)生在職場,因為對招聘者來講,最有用的永遠是那顆明珠(求職者的專業(yè)能力),而首飾盒(專業(yè)技能之外的條件和表現)永遠是附屬品,盒子質量高當然好,但卻難以成為促成生意的決定性條件。所以,對于求職者來說,拿出一顆有價值的珍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把精力都用在向考官推銷首飾盒上,那結局百分百不理想,因為面試官是最精明的顧客。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
① 四次中有三次機會。看一看所取出來的球的組合:黑色-黑色;白色-黑色;黑色-白色;白色-白色。只有第四種情況沒有黑球。所以至少有一個黑色球的幾率是四分之三。
② A。分針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移動10分鐘、20分鐘和30分鐘(A選項)。時針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移動1小時、2小時和3小時(A選項)。
③ 整個方格應包括一個1,兩個2,三個3,四個4,五個5,六個6,七個7,八個8,并且所有的數字排列后,兩個相同的數字從不相鄰。因此缺少的數字分別是7、2、8、7或7、8、2、7。
④ D。從左眼到右眼(按照我們所看到它們的方向)有一個變化的順序。先看第一、第二幅圖,第一幅圖的左右眼合并成為第二幅圖中的左眼,并在第二幅圖的右眼中增添了一個圖案。接著看第二、第三幅圖,第二幅圖的右眼被移來填充第三幅圖的左眼,并在第三幅圖的右眼增添了一個圖案。根據這種形式交替變化,那么,第六幅圖的左眼,即由第五幅圖的左右眼合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