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以前黨代會報告相比不論是框架結構、謀篇布局還是報告的內容有諸多創新,這里僅就報告第一部分“奮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五年”的內容創新略述一二。
一是總結成績言簡意賅。盡管過去五年廣東發展大事多、好事多、難事也多,但在總結成績時,報告只寫了“六個著力”,即,解放思想、轉型升級、關鍵環節改革、民生幸福、民主法治、體制機制建設。整個報告一萬六千多字,其中說成績的部分只有千字,是報告的十六分之一。作為一個黨代會的報告,這明顯區別于政府工作報告,有別于年度的全會報告,具有濃厚的 “黨味”,也充分體現了十屆省委的謙虛謹慎和低調務實,鮮明地揭示了一個道理:造福人民,是黨和政府的責任。講成績的字數少,成績就小嗎?不會。相反,如果講成績的部分占報告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成績就會變大嗎?同樣也不會。不講成績,成績還是擺在那里,不會因此滅失。事實上,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省委緊緊依靠全省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從解放思想入手,先后啟動了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諸領域改革,經歷了從思想到行動、從經濟到社會、從重點突破到系統構建的過程,這是一部繼續解放思想史,也是一部繼續改革開放史,更是一部實事求是史。十屆省委沒有因為過去取得的成績而沾沾自喜,沒有也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立足當前,將目光投向遠方、著眼未來,把重點放在分析問題、判斷形勢以及在此基礎上作出未來五年的工作部署。
二是講述過去只字不提GDP和數據。報告沒有把GDP作為主要訴求,而是將幸福廣東作為唯一目的。既然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那么相應的唯GDP至上論必然會被拋棄,百姓的幸福感必然要取代GDP數據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其實,從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廣東取得的成績足以令人矚目。GDP從3萬億元跨上5萬億元的臺階,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位。以美元計算的人均GDP連上4個千美元臺階,2011年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邁進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新門檻;財政收入平穩較快增長,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從7750.84億元增加到13667.18億元,年均增長15.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2785.8億元增加到5514.8億元,年均增長18.6%,連續21年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且城鄉差距縮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2%,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6.6%,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3.15:1下降為2.87:1;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26年居全國第一,先后突破6000億美元、7000億美元、9000億美元大關。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78.87億美元,占改革開放以后總額的35.6%;文化繁榮發展,2011年末,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居全國首位,按當年價計算,年均增長12.1%,文化事業財政投入年均增長33.4%。報告不提GDP和數字,表明了廣東從“GDP優先”到“民生優先”的大轉折。
三是直面問題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報告立足國內外大局,突出指出了存在的六個方面問題,充分反映了省委勇于、敢于面對現實問題,不回避矛盾、困難,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的憂患意識。報告提出的“憂”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待深化,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領導班子改革創新意識薄弱,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不強;一些干部心浮氣躁,作風不實,群眾觀念淡薄,工作缺乏干勁;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戰斗力不強,群眾威信不高。報告提出的“患”是,一些地方和少數領導干部風氣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比較嚴重。六個“憂”和“患”繞不過、躲不開。“天下之事,成于懼而敗于忽。”憂患激勵斗志,憂患催生動力。只有善于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能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更大作為。強調憂患意識,不是忽視成就,更不是自我否定,廣東取得的成就毋庸諱言。深懷憂患意識,才能頭腦冷靜,洞察潛在風險和存在問題,才能迸發危機感和緊迫感,進而在警醒中奮起。深懷憂患意識,才能真正做到站位全局,科學謀劃,準確定位,贏得主動。今后五年廣東的總體部署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提高管黨治黨水平,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廣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前所未有,承受的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面對的困難和考驗也前所未有。清醒來自憂患,奮進來自憂患。強烈的憂患意識,蘊涵著科學發展的不懈動力、不竭活力,催生著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美好前景。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