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人類,我們要講究人品,那做為狗狗呢,它們的狗品重要嗎?它們會咆哮、狂吠、撕咬和撲襲,這些動作是犬類與生俱來的,卻與人類的生活(包括人身安全)有所沖突。我們該怎樣理解狗狗的攻擊性行為?
狗狗的超大牌脾氣
狗狗的攻擊性并不因為它是否純種或是否受過良好的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決定狗狗攻擊性的根本問題呢?造成狗狗出現攻擊行為的原因有很多種,有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有外界的影響,如果狗狗常常做出令人頭疼的攻擊性行為,我們該怎么做?
恐懼讓它忘乎所以
通常狗狗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過多的陌生人或體形比較巨大的同類時,容易發起攻擊行為。處于這種環境下的狗狗會有一種本能的自衛心理,也會努力地弓起腰、炸毛,使自己能夠看起來比較大一點,希望能夠嚇退對方。
如果對方沒有領會自己的意思而湊上前來或者完全不吃這一套,被逼無奈的狗狗只好走上歇斯底里這一條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撲上前去。
小編建議
主人溫柔的言語、輕柔的愛撫絕對能緩解狗狗由于恐懼而造成的心理負擔,當主人一旦發現狗狗出現緊張情緒時,應立刻蹲下愛撫狗狗,同時用眼神交流,讓狗狗忘記恐懼,讓它知道“主人就在身邊,沒什么可怕的”。
哺乳期別去惹
不管多溫柔的狗狗在哺乳期的攻擊性都是很強的,因為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它的天性和母性。如果遇到有些不知好歹非要摸摸小狗的,被母狗咬上一口基本沒跑兒。
沒辦法,只有管好你自己,同時盡量減少客人的拜訪。萬一有不速之客前來一定要叮囑不能靠近母犬和小狗,尤其是要看好小孩子。我們要理解尊重一個母親的天性。
社交空白沒學會規矩
“一般來說,6-11個月大的狗狗咬人的比率是最高的,但能夠造成嚴重后果或是咬死咬傷情況出現的大多是3-4歲的狗狗。”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幼犬在心理發育期沒有受到合適的社會化訓練,長時間沒有接觸外界,這對狗狗的成長和心理發育非常不利,幼年的狗狗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外界的事物,從母體中帶來的天性讓它們用牙齒保護自己,而由于沒有及時得到主人的教導和對外界的深入了解,在狗狗長大后就會養成“用牙齒說話”的習慣,把攻擊看作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小編建議
在狗狗幼年時期制定以關愛為主、教導為輔的教育方針,不要限制狗狗的自由,同時經常讓狗狗與外界的其他狗狗接觸,盡可能地讓它和其他狗狗一起分享玩具、食物,培養狗狗開朗、平和的心態,當發生;中突時要及時制止狗狗的攻擊行為,讓它知道咬是不對的行為。
狗狗我最大
想當老大是狗爆發攻擊性最常見的原因。這種情況的行為針對的是某些家庭成員或其他寵物。狗是群居動物,它們與人居住在一起,便將人看作是自己族群的成員,為了競爭族群中的統治地位,狗就可能對其他成員表現出攻擊性。在成年狗狗中,又以中、大體型的狗狗比較容易發動攻擊。因為體型大的狗狗很容易產生支配欲與統治欲,對于比它們弱小的狗狗會主動發起攻擊。
小編建議
管教絕對是個辦法。在平日里不要縱容狗狗,同時設置一些高難度動作培養狗狗的挫敗感(比如把玩具放在一個小洞里讓狗狗夠不到),當狗狗垂頭喪氣之后主人再出現,滿足狗狗的要求。這樣狗狗就能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時刻需要你的幫助。
品種決定一切
有些狗狗生來就具備很強的攻擊性,比如牛頭梗、狼犬、比特犬、紐波利頓等。其中攻擊性最強的就是比特犬,它是見狗就咬,咬不到就回頭咬主人,現在很多人把它作為斗犬。最貌不驚人的要算牛頭梗,長著一副明星臉,但養狗圈子里的人都對它的兇猛敬畏三分。
小編建議
天性如此,不要妄圖把一只比特犬馴養的和京叭兒一樣諂媚,就像一只吉娃娃永遠也捉不到一只斑馬一樣。還是把攻擊消滅在最初環節吧,溫和的你可以養一只可卡、金毛、西施等等,只要不是比特、不是牛頭、最好也不是狼狗、不是杜賓。
保衛我的地盤
狗的保衛性本能可體現在護食行為,以及延伸到主人及房子等方面。陌生人突然接近狗狗認為屬于自己的東西時,它會認為是一種威脅,引起本能的保衛性攻擊。
小編建議
如果你的家里來了客人,讓狗單獨在一間屋里不要出來。將護食的狗狗分別飼喂,避免它們互相爭斗,并長期訓練干擾進食,糾正護食行為。
體諒老弱病殘
并不是所有的攻擊行為都是由于缺乏社會化、訓練不足或控制失靈引起的,大量的行為或疾病都能導致一只正常情況下鎮定、行為良好的狗狗突然對它的主人、外人或者別的小狗表現出不可預料的攻擊行為。
性格障礙:有狂躁癥的狗會突然地發起攻擊,一些強烈的刺激,例如響亮的吵聲或明亮閃爍的燈光,都會引發它的這種攻擊行為。對于有狂躁癥的狗,應立即向獸醫咨詢意見。行為療法可能會有幫助。
老年期 一只以前脾氣很好的狗狗在它開始進入老年的時候可能會突然發脾氣。如果有人碰它、抱它、把它從夢中吵醒或小孩煩擾它,它都可能會突然咬人。對于上了年紀的狗,請獸醫定期做檢查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確定它是否患有潛在的疾病,而導致它暴躁。
對陌生狗狗的攻擊
一些極具支配欲望的狗(未絕育的公狗之間情況會更嚴重),它們把花園里的狗狗都當做是潛在的挑戰者,并且到處炫耀它們的勢力,在大交戰前都先擺出霸道的姿勢并吠叫,進行挑釁。要記住:攻擊行為也是可以后天學會的,尤其是小狗,很容易學壞。
榜樣的力量 對已察覺到的威脅產生的恐懼和焦慮所引起的,預防才是最好的治療。讓你的狗狗和同齡的小狗常參加聚會,它就會正確地理解身體語言。細心的主人要選擇讓行為不太粗暴的成年狗和小狗接觸,它能教會你的小狗一些行為方式。
窩里斗的攻擊
如果你家里養的狗狗種類不同或者體型、性別不同,那么它們就可能因為爭奪食物、地盤、玩具和主人的寵愛而開戰。
攻擊的根源 這種類型的攻擊是一種對地位的競爭行為。這個問題通常在9個月至3歲的公狗之間表現得更突出。
家長應該具備判斷狗狗之間地位排序的能力,盡量不去破壞狗狗之間自行設定好的地位關系。尊重它們群體層級結構的本能。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家庭成員對待兩只狗的態度必須保持一致。
日常中可以分開喂食,這樣能避免爭搶食物,并可以讓它們有各自的玩具。不要讓它們一起散步,以進一步減少它們之間潛在的沖突。
被視為攻擊的舉動
一般人(特別是不熟悉的陌生人)的許多行為都可能會喚起一些狗的肉食動物本能和攻擊行為。雖然并非每只狗會對以下的行為產生攻擊性,但有些狗的確如此。
※靠近正在打架的狗
※攻擊狗或者他的同伴(可能是其他的狗、人類、甚至是一只貓),或者你表現出來的行為讓它感覺是要攻擊(舉個例子,突然熱情地擁抱或者踩到它的身上,像是腳掌或是尾巴)。
※企圖(或不小心)拿走它的食物或水,或者朝著它的食物方向走去,或者從它和食物的中間位置穿越過去都可能造成攻擊。
※當成犬在場的時候(特別是母狗的面前)玩弄幼犬,使它感覺幼犬遭受威脅。
※錯誤判斷狗所表現的不安全感或恐懼的征兆,比如直視一只狗。在狗的溝通方式當中,直視對方代表的是一種企圖支配對方或者挑釁的意味。
※叫醒正在休息或睡覺的狗。
※接近一只生病或受傷的狗。衰老或是長時間處于虛弱狀態的狗極容易遭受刺激,這種不安全感最后使它失去對事物的包容力而變得更具攻擊性。
※從狗的身邊跑走:祖先遺傳下來的追捕本能并非完全喪失,順帶一提,大多數的狗比人類跑得更快。
※忽視“內有惡犬”的警告標示:不像大多數的狗,受過攻擊訓練的狗可能會不預警地攻擊入侵者。
※進入一只狗的“領土范圍”,狗所認定自己的“領土”也許不會正巧和法律所認定的私有財產所有權劃分線相同,它可能遍及到隔壁鄰居家的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