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流失嚴重及至于形成危機,是使企業陷于生存和發展危機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源會計中人力資源價值的核算方法(暫時不考慮人力資源成本),企業要想避免人才的過度流失,需要注意幾點:采用合理的工資水平;運用激勵制度激勵員工;擁有利于個人發展的企業文化;對人才的長期雇用;給予員工寬廣的個人發展空間。
關鍵詞:企業;人才;流失;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雖然合理的人員流失率有利于保持企業活力,但如果流失率過高,企業將蒙受重大損失,并且影響到企業工作的連續性。現如今,人才流失嚴重及至于形成危機,是使企業陷于生存和發展危機的重要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誰能夠解決人才危機這一難題,誰就能領先一步掌握主動,從而穩操勝券。
本文將運用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相關知識,對人才流失給高科技技術企業帶來的風險進行簡單分析。
2案例:
戴爾公司人才流失動搖軍心
人事變動讓戴爾公司處于多事之秋。2006年8月,原戴爾中國總裁麥大偉跳槽到聯想出任亞太地區總裁、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此后不久,Sotaro Amano 、 David Schmoock、Christopher J. A skew、Gerry P.Smith也正式宣布加入聯想。僅在兩周內,就已經有5位戴爾副總裁級人物宣布加入聯想。
雖然,戴爾稱自己有很好的人才儲備,個別人員的離開,不會影響公司的業務,而且將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人才。但高管們紛紛投向競爭對手顯然會對公司的軍心產生一定程度的動搖。
3案例分析:
戴爾公司(Dell Computer)是美國的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以生產、設計、銷售家用以及辦公室電腦而聞名,同時也涉足高端電腦市場,生產與銷售服務器、數據儲存設備、網絡設備等。而 2006年5名高管的離開,想必給這個以研究高科技電子產品為主導的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3.1人才流失對企業的不良影響:
3.1.1企業效益方面
人才流失造成的崗位空缺會直接影響企業業績。并且員工在辭職之前可能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績效下降;而人才流失之后,在替補人員能充分勝任該職位之前,經營崗位的空缺也導致企業的經營危機。
3.1.2企業信息方面
人才的流失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關鍵員工和核心員工,他們掌握著某種其他員工不可替代的技術或者日積月累形成的工作技巧與客戶關系,他們的流失不僅使企業的產品質量難以把握,技術開發工作停滯,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的關鍵技術落入競爭對手的手中,對企業生存形成威脅。而高水平的管理人員是組織的脊梁,能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其辭職不僅削弱了組織的管理能力,也還會使組織的內部情況及商業秘密外泄。
3.1.3企業形象方面
企業優秀人才的流失,經常會對其他員工產生強烈的心里沖擊,這會導致內部員工和外界對該企業領導管理能力的懷疑,導致內部人心渙散,影響組織聲譽,從而削弱和影響企業的凝聚力和人員的士氣,嚴重的還會像案例中的戴爾公司一樣,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
3.1.4企業支出方面
人才的過度流動會給企業增加過多的人工成本(如,新員工的招聘成本、培訓成本以及適應期成本等),從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企業財務費用增加,投資收益減少。
3.2人才流失的解決方法: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搜狐暢游董事會主席張朝陽,曾在Chinajoy2010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產業高峰論壇上做了《人才流失是高科技企業最大威脅》的演講,提到現在中國的公司“挖墻角”的問題。人才流失不可小覷,要做好預防和應對工作。下面是一些建議:
3.2.1采用合理的工資水平
制定工資價位需要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認真研究工資分配制度的相關政策,借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同時比照同地區同行業工資水平,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這樣做對遏制人才的流失會起重要作用。
3.2.2運用激勵制度激勵員工
現代人才已不是簡單的“經濟人”、“社會人”,而是“復雜人”,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需要和愿望,這就需要企業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按需激勵”、“適時激勵”“適度激勵”,注重激勵的有效性、公平性、層次性、持久性,采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正激勵與負激勵相聯系、內激勵和外激勵相統一的方式,切實發揮薪酬與激勵機制的效能。如給員工持股權,或增加員工福利等。
3.2.3擁有利于個人發展的企業文化
如果員工不能感受到自己所在企業的企業文化,或者認為該企業文化隊自己的發展沒有幫助,那么他們很有可能選擇離開。用企業文化感染員工,提高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加強責任感和自尊心,有利于企業的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加重企業的感情留住人才的法碼。
3.2.4對人才的長期雇用
對于人才,如果大部分都是短期雇傭,必然產生臨時觀念,人心不思定的結果就是影響了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并增大人才流失可能性。國際國內眾多成功企業的經驗表明,對于人才的中長期雇傭,不但有助于穩定人才隊伍,減少不必要的人才流失和企業人才成本支出,而且有助于人才專注工作和研究,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涌現和人才自身的成長,從而實現人才個人與企業的雙贏結果。
參考文獻
[1]深圳新聞網(2006年9月8日)
[2]劉仲文.人力資源會計/.—2版(修訂本)[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