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進步,我國的各項事業發展速度也十分迅猛。其中我國的水利事業取得的成就就非常顯著。在水利工作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河道管理。它具體的指在一定范圍內,對自然資源等的開發利用方面的管理、河道防洪安全管理、河道內建設項目管理、河道堤防管理、蓄滯洪區管理等。
關鍵詞: 河道管理;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A
1管理工作面臨的弊端
1. 1 政事不分、企事不分, 定性不明
河道管理的基層單位有部分的行政執法能力以及對堤防的管理能力,提供的是一種公共服務,公眾是公共服務購買人,公眾通過直接付費或者繳稅等方式進行購買。但是公共服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自然壟斷,因此公共服務應該通過政府來有效提供。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對人財物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制的必要及高效。假如政府能夠將提供服務以及生產服務工作集合,就會導致行政壟斷以及效率低下或者市場分割等很多問題。在具體的管理中,這兩種智能的實現基礎不一樣,而且實現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別,如果把兩者結合到一起實行統一管理模式,那么就會導致出現政事不分以及事企不分等問題,導致管理單位失去自我發展的動力。要想確保河道運行安全,首先就要做好河道的養護工作。養護工作是一項消耗人力以及物力的活動,我們發現雖然是政府提供,但是通過市場提供生產活動效率會更高。當前,此項工作是全權由河道管理單位負責的,沒有具體責任,沒有有效地考核指標。由于事企不分明導致事業經費嚴重不足,最終影響養護工作的開展,影響到河道的安全問題,就更談不上企業的發展了。
1.2重建輕管, 管理粗放
由于項目法人和管理法人的身份以及職責不明確,導致出現過分的重視建設、輕視管理的現象發生,同時還導致工程建設和管理不一致。由于管理工作多是在基層開展,中央單位在投資的時候不能有效的考慮到配套的管理項目上,導致管理資金不充足,管理責任不明確。很多地方單位甚至不愿出配套的建設資金,更不愿管理資金問題。基層單位只有管理的要求以及責任,但是沒有權利決定投資。很多時候都是,項目完工后,投資就緊接著結束。面對新的管理,不論是資金還是設施都不具備,這就導致了工程管理工作難以開展到位,設備出現嚴重的老化現象。很容易出現極端現象,比如放松管理或者為了應付資金壓力大力發展經濟,通過掌握的資源,進行違章活動。給我國的經濟以及社會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嚴重地影響到工程的長遠發展。
1.3機制僵化, 效率低下
基層單位經費主要來自于上級,而且上級還指導業務、任命領導、安排人員。多是沿用行政的可曾管理制度,只行使行政單位的權責,卻沒有行政單位的稱號。有著事業單位的稱號卻沒有事業單位的實際經營權利,不存在獨立的法人,沒有合理的創新機制,嚴重的影響了員工發揮潛能。基層單位沒有明確定性,分不清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不僅沒有提升效率,提高管理的動力,也沒有對支出的有效控制力,導致事業單位過分依賴政府。政府在撥款方面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全額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如果差額又會導致管理費用不足的現象。管理工作的意義使得管理部門承受多方面的壓力,一是來自政府和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壓力,二是公共價值和組織內部穩定方面的壓力。由于河道管理機制存在問題,經費在形成以及補償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嚴重的影響到工程的管理以及維護,導致河道無法實現基本功能。
2 河道管理體制障礙分析
2. 1 利益分化導致河道利用保護不足
眾所周知,河道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個單位,每個單位之間既有共同利益存在,同時也有各種的利益。正是由于這些利益的存在導致利益主體不斷競爭,導致出現穩定或者不穩定平衡現象。由于存在嚴重的利益分化現象,無形影響工作開展。 在河道管理體制中, 管理主體主要有中央行政機關、國家水行政主管部門、流域管理機構、區域行政部門。各部門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問題,因此很容易出現區域和區域間、區域和流域間等多重部門的競爭。因為都體現社會的整體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一致性。
2.2河道管理中公共政策執行的困難
作為掌管公共事務的公共部門, 必須依據公共權力進行決策, 運用公共資源。掌握公共權力是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前提, 但是公共權力高度集中又會產生資源浪費, 效率低下的問題。這是多年行政體制改革致力解決的問題。在河道管理中公共權利高度集中帶來的問題至今仍然普遍存在。有權無責、有職無權, 責任與權力、收益與風險等權力結構的不合理, 抑止了組織內個人的創造力和能動性。
2. 3河道管理單位缺乏活力
目前的人事制度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體現是用人機制以及淘汰機制出現的問題。用人機制具體的體現是,雖然目前有很好的標準,但是在具體的選撥干部過程中仍存在考核方法以及標準上的隨意性,這種問題不僅會出現用人不公現象,而且由于形式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不公平現象。淘汰機制上,存在可上不可下的問題,缺乏競爭壓力。監督機制的弊端使個別干部走上崗位后,不能有效的面對利益,最終導致組織在活力、創造力以及競爭力等方面不斷下降。
3 基層河道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3. 1 分離職能, 合理定性
根據河道管理的要求, 分離管理、經營與服務職能, 將組織目標合理分解, 根據分解的目標進行工作分析、崗位分析、人員任職要求分析。對單位、科室及每個崗位都要確定職責權限、確定條塊關系、確定機構崗位、確定經費渠道與編制、確定人員結構。
3. 2 全面推進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建立和推進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 要貫徹黨的干部路線,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 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針,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 堅持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 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 堅持走群眾路線, 保證職工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
3. 3 改革管理方式, 推行管養分離
要打破傳統模式的弊端,通過運用政府以及市場兩種方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宏觀層面上,要加大集中控制力度,確保政令一致;在微觀層面上,要下放權利,實施績效管理方法。在貫徹整體戰略目標的基礎上, 強化滾動預算工作,要確保績效目標長期連貫,在做好內部分析工作后, 把政府為主體的管理職責和以市場為主要成分的養護功能分開,確保管理以及養護機構、經費以及人員分離。
參考文獻
[1]蔡思民.加強城區河道管理.促進贛州經濟發展[J].中國水利,2003.
[2]趙恒.加強水資源和河道管理.依法行政,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