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是人們獲取糧食及其他農產品最基礎的生產資料,一切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及其栽培模式都必須建立在安全、肥沃、協調的土壤之上。因此更科學合理地利用敦化市有限的耕地資源、全面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遏制耕地質量退化、確保地力常新十分必要。本文根據敦化市耕地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與建議,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逐步改良土壤,使本地的農業生產提高到一個新階段、新水平。
關鍵詞:耕地; 土壤; 改良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11 文獻標識碼: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西麓,隸屬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東經 127°28′-129°13′,北緯42°42′-44°30′之間,總面積11957平方公里,境內平均海拔756米。總的地形是一個西南高東北低的箕型盆地,四周環山,中間為河谷平原,既有構造地貌,又有河谷地貌和火山地貌。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明顯。
1 敦化市土壤分類情況及耕地地力現狀
(1)土壤類型及分布面積(表一)
(2)敦化市耕地地力現狀
敦化市現有耕地面積147.16萬畝。按照全省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的要求,劃分為8個等級,其中一級地和二級地為高產類型田,種植大豆常年產量水平約為每畝170公斤左右;三級地、四級地和五級地為中產類型田,種植大豆常年產量水平約為每畝140公斤左右;六級地、七級地和八級地為低產類型田,大豆常年產量水平約為每畝120公斤左右。各類型土壤面積及所占總耕地面積比例如表二。
敦化市高肥高適應性土壤主要是地形較好或排水能力較強,并且有較好的供肥能力的黑土型暗棕壤和質地沙黏適當的沖積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牡丹江河谷,耕地面積為8.2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59%;中肥中適應性土壤廣泛分布于全市各地,是一些土壤肥力相對較高的土種,黑土層深度相對較厚,地形和土壤剖面排水相對較好,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耕地面積為33.0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2.47%;低肥低適應性土壤主要是黑土層薄,土壤養分含量低,土壤物理性質差,耕性不好,存在障礙因素,但尚可作為耕地的土壤,土壤改良的迫切性較大,面積為105.81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1.94%。
以上數據表明,敦化市現有耕地中,有74.82%屬于中低產田,嚴重制約了糧食生產。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業生產當中耕地地力建設尚未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長期對耕地存在重用輕養傾向,導致耕地地力迅速下降。
2 加強耕地地力建設和土壤改良利用對策建議
根據敦化市耕地的實際情況和限制因素,加強耕地地力建設,對現有耕地實行合理利用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有效改良,從而遏制地力下降,促進地力升級,提高土地承載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對各土壤類型針對性分析,提出以下土壤改良利用對策。
(1)坡耕地治理
①耕作治理
把順坡壟改為橫坡壟,攔蓄一部分雨水,增加土壤透水量和抗沖能力。
采取深松技術,打破犁底層,增肥改土,增強土壤的透水性能,深耕可以促進土壤耕作層的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減少地面徑流,防止土壤沖刷。
通過種植各種農作物,可以增加地面覆蓋,延長地面覆蓋時間,提高土壤抗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
對坡度較陡的耕地興修水平梯田,田埂種植灌木緩沖帶。
對溝壑采取溝頭防護,修筑小型塘壩等措施,控制沖刷強度。大力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建立新的生態系統平衡,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
②林草治理
采取造林種草和封山(封溝、封灘)育林、育苗等手段,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加地面植被,保護坡面土壤不受暴雨徑流的沖刷。
(2)澇洼地治理
1、工程措施:根據澇洼地的類型采取相應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開溝排水,除澇防漬;修筑臺、條田;筑堤防洪;滯洪、截洪、分割流域;建站排洪,分散水勢。
2、農業措施:改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主要有:壓沙,可降低土壤的黏結性和可塑性,提高土壤的適耕性;施爐灰渣,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從而調節土壤的水、氣、熱狀況,特別是改變了澇洼地土壤冷涼特性,而且爐灰還含有少量的磷、鉀成分及其他微量元素;壓黃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
(3)低產田治理
①白漿土改良
敦化市的耕地土壤以白漿土面積最大,遍布全市16個鄉鎮,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4.79%,大部分均待改良。白漿土黑土層薄,土壤肥力過低,土體結構不良,透水性差,持水量低,既不抗澇又不抗旱。改良利用白漿土主要還是針對土壤瘠薄和土壤酸性等方面來考慮。
科學施用有機肥、微生物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養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增進土壤肥力。
施用客土、石灰改良土壤:白漿土質地黏重,耕性不良,摻入適量的沙或爐灰渣等,以改變沙黏比例;利用泥炭改良白漿土,增加土壤腐殖質和養分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狀;施入石灰,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有毒物質,加強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腐殖質性質,調解速效養分的釋放,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能力。
秸稈(根茬)直接還田:增加耕層有機質、改良培肥,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腐殖質組成狀況。
(4)深耕深松,挖溝排澇,增強土壤蓄水納墑的功能。
(5)水土保持:白漿土多分布于坡度較大的崗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6)冷漿型水稻土改良
本市冷漿型水稻土面積為0.1萬畝,占水稻土面積的1.99%。冷漿型水稻土俗稱“漂垡地”,土溫低、酸性強、土體過輕,不利于水稻的著生;土壤含氮多,早期供氮力弱,后期供氮力猛增,使水稻營養失調,易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和引起病蟲害發生。此外,由于長期漬水,土體中還原性物質積累較多,易對水稻產生毒副作用。土壤中礦物質成分含量較少,鉀素缺乏。
改造冷漿型水稻土應以工程措施為主。
開通排水渠道,排除漬水狀態,增強土壤通透性減輕還原物質對水稻的毒害作用。
(客土改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地溫,促進土壤中養分釋放。
增施磷、鉀肥,促進水稻早生快發,提早成熟。
②灰棕壤改良
本市需要改良的灰棕壤耕地面積3.75萬畝,坡度較大,一般在21度以上;黑土層薄,有機酸淋溶嚴重,土壤比較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有的甚至達到礫石遍地難以耕種的程度。灰棕壤改良從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養分含量著手。
采取上沿挖截水溝,下沿開順水溝,使自然降水不致隨坡任意流淌,把耕地表土沖走,以延長耕地的使用年限。
采取上沿種草或植樹,下沿栽植耐濕樹種,既“穿鞋戴帽”的辦法防止水土流失。
采用農作物和豆科牧草輪作的辦法,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和養分的含量。
參考文獻
[1] 楊丹,馬云東.用粉煤灰對煤礦排土場土壤改良可行性研究,2006.
[2] 張淑萍.昭通土壤改良方法與成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