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程建筑物沉降變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變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屬正常現象,但一旦超過某一限度,就會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運營期間,都必須對建筑物進行安全監測,以便及時掌握變形情況,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保證建筑物從施工開始到運營期間均安全有效。
關鍵字: 水準測量; 高層沉降;數據處理
中圖分類號:TU19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變形監測的方法有:常規的大地測量方法、專門測量手段、空間測量技術以及攝影測量和激光掃描技術。本次監測建筑物的沉降,采用的是常規大地測量方法中的精密高程測量,采用重復精密水準測定監測點之間的高差及其變化,數據統一平差,繪制時間變化曲線圖,分析變形監測的成果,達到對該工程安全監測的目的。
2 測量區情況
(1)本次測量工程總部設在貴州興義市,被監測對象為市區某小區的4#樓,該樓共18層,框架結構,占地面積約584平方米,2010年12月竣工,已通過驗收,業主已入住。
(2)水準基點BM1、BM2、BM3作為沉降監測基準的水準點,布設在大樓影響區域外約200m處埋設混凝土標,水準點設置3個構成水準基點組,為檢查其本身的高程是否有變動,在3個水準基點的中心位置設置固定測站,每次測量前測定三點間的高差,作為水準基點穩定性的判斷。
(3)工作基點BM4作為水準基點和監測點之間的聯系點,布設在盡可能靠近被監測大樓處,點位只要保證每次觀測期間的穩定即可,故點位標志采用淺埋混凝土,并與水準基點構成水準網。
(4)沉降監測點是測量大樓沉降量的依據,在大樓轉角處,中點處一共布設了10個(J01…J10)沉降觀測點。監測點采用隱蔽式墻角標志,并固定在大樓結構基礎柱上,高出室外地坪0.5m。
3 儀器性能介紹
整個工作始終都采用高精度水準儀蘇光DS05以及配套腳架、銦瓦尺,根據儀器情況,可滿足此次沉降觀測要求。
4 水準基點與工作基點施測
根據二等水準測量規范要求,結合地形,布設三個水準基點構成閉合水準路線,以BM1假設為已知點作為起點,施測路線BM1-BM2-BM3-BM1,閉合差滿足要求后平差分配閉合差,獲得BM1、BM2、BM3高程。工作基點BM4以BM2、BM3為已知點,構成符合水準路線,施測路線BM2-BM4-BM3,閉合差滿足要求后平差分配閉合差,獲得BM4高程。
如圖1:
圖1
水準基點平差成果如表1:
工作基點平差成果如表2:
監測點成果表如表3:
5 監測點實測與成果整理
地基變形沉降的穩定標準應由沉降量~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中指出,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認為建筑物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本工程取值為0.04mm/d。
監測點觀測以幾何水準測量方法實施觀測,從工作基點BM4為起點,按照《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中的一級變形觀測技術指標要求,即沉降觀測點測站高差閉合差≤±0.15mm,往返較差及環線閉合差≤±0.3(n為測站數),最弱點的高程中誤差≤±1.0mm,平差以BM4為起算點,經嚴密平差計算出監測點J01-J10的高程。
如圖2
圖2
監測點沉降時間變化圖如下圖3
圖3
6 結論
結論:根據12次監測的結果,結合沉降時間變化圖與監測成果表顯示,沉降速度均小于0.04mm/d,故此樓已處于穩定狀態。
結語
從水準沉降監測中,得出如下體會:
(1) 沉降觀測的自始至終要遵循“五定”原則
所謂“五定”,即通常所說的沉降觀測依據的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被觀測物上的沉降觀測點,點位要穩定;所用儀器、設備要穩定;觀測人員要穩定;觀測時的環境條件基本一致;觀測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2) 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與觀測程序要熟悉、正確。在首次觀測前要對所用儀器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校正,必要時經計量單位予以鑒定。連續使用3-6個月重新對所用儀器、設備進行檢校。 在觀測過程中,操作人員要相互配合,工作協調一致,認真仔細,做到步步有校核。
(3) 根據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設、設計單位的要求選擇沉降觀測精度的等級。再未有特殊要求情況下,一般性的高層建構筑物施工過程中,采用二等水準測量的觀測方法就能滿足沉降觀測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清岳,陳永奇.工程測量學[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8.
[2] 張劍鋒,邵黎霞.測量學[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3] 岳建平,田林亞編.變形監測技術與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4]JGJ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