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一座座奇特的土樓星羅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創造的巨型的民居建筑,有人驚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輝煌的土樓建筑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是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氣候因素、地形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是客家人把中原文化和當地建筑模式充分結合的典范。
關鍵詞:永定;土樓; 演變
中圖分類號:TU-09 文獻標識碼:A
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一座座奇特的土樓星羅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創造的巨型的民居建筑,有人驚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那皇皇氣勢,出天地之表;巍巍雄姿,奪造化之功。土樓外觀形狀多樣,是以生土夯墻與木構架組成承重結構的聚族而居的圍合式建筑樓房,其中具有封閉式、圍合型特征,被譽為:“東方古城堡”“家族小王國”的大型圓樓、方樓、五風樓宏偉壯觀,最具特色、影人注目。
1 環境因素決定土樓 具有防御性功能的 結構
閩西部地區處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之間,這里山地、丘陵縱橫交錯, 在封建社會的各個時期, 這里族群紛爭、兵匪混亂、尚有倭寇入侵。燒殺搶奪事件頻頻發生。又因地處偏遠山區,地方政府自顧不暇,城池衙門也朝不保夕。而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則更加惡劣,椐著名客家史學家羅芳林教授考證:客家人在歷史上經過五次遷徙,在中國南方漢族六大民系中,客家人和閩南人安定較晚。較早時期扎根于南方的民系,往往選擇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帶, 晚來的客家人只能選擇高山丘陵等地理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這種現實無疑成了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建造家園時必須考慮的客觀因素。當客家人到達這些偏遠地區,生存狀況幾乎和原住民是一樣的, 也會遭遇燒殺搶奪事件頻頻發生而地方政府自顧不暇的情況;而且,來到新的生存地的客家人,還會遭遇到早先居住的民系的排斥,爭奪生存空間的沖突是一種必定發揮人類最大潛能的殊死斗爭。從搬遷的歷史我們可知,飽經戰亂、屢受侵害的客家人更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是可以肯定的。因此為了生存的需要必須加強防御被體現在建筑上。“從歷史學和建筑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筑是出于聚族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種自衛式居住樣式,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侵擾。
2 中原文化為土樓的建造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
土樓的形態又記錄了客家人的遷徙史,隱含著深厚的中原文化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 漢民族的倫理觀念 、儒家禮儀、驕傲而高度發達的士族精神一并運用于土樓的建造,為土樓的建造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土樓內部沿軸線分布著三堂屋布局,中軸線的中心是同心圓的祖堂,祖堂是同姓族人聚會議事的地方。祖堂正廳前面開敞,又和回廊組織成半圓形天井,祖堂外圍靠墻布置豬圈、水井、環樓底層廚房的窗下是關著雞鴨的木柜,環樓與祖堂之間的環形內院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公共空間。中軸線的后端是后堂,是作為祭祀、 供奉祖宗之用,中軸線的前段則為前堂,提供給族人一個交流活動的空間,這種結構上的院落組合,后堂高,錢塘低、屋頂造型中懸山頂和歇山頂等諸多方面的設計,都保留了中原古建筑的共同特征,客家人素有追宗懷遠、崇文重教、勤勞簡樸的優良傳統,這在土樓設計中也得到很好的體現。大型土樓一般都設有專供子弟讀書的學堂,一般的人家也設有書房。大門、廳堂等處都雋刻有內容豐富、有教育意義的永久性楹聯。如上所述 土樓不但注重防御的功能,而是強調防御與居住并存。
3 原住 民用于自保的土“堡”和“寨”是土樓的雛形
惡劣的生活環境讓原住民建造了“土堡”及“寨”這種興建成本最低、構筑手段最原始牢固的防御性建筑,來 守住家園,保護來之不易的財富和身家性命, 福建原住地土“堡”、“寨”“其結構大致為:(1)四方形圍墻——用黃土夯成,分兩層。底層全為墻體,只開兩門,墻厚五米以上。二層就在底層墻體上建房間,朝內開門,門外為走廊,外墻開有內大外小的窗,以供瞭望,并遍布銃眼,可四向發射,為消滅火力死角,還在底層四個角設能互相照應的銃角。(2)圍墻內為生活區,規模小的設廳、臥室、雜件、廚房,中間為天井,規模大的占地廣闊,平面結構如棋盤,規整地布局著眾多房舍,或為平房,或為樓房,或用生土建筑,或用磚木磚木框架。還有糧倉、水井、廚房、柴火間、豬牛欄等一應俱全,可供整個家族長時間居住。
可見,早期的土“堡”或“寨”主要的功能就屬防衛,底層不開窗且墻體厚可易守難攻,二樓以上大大小小的窗其實是為發射槍彈所用。在土“堡”或“寨”內雖然設有居住設施,都是出于戰爭的需要,是戰時作為臨時的住所,很少作為居家之用的。
客家土樓借鑒了當地 土“堡”或“寨”建筑的經驗 。客家人不但使 原住地的土“堡”或“寨” 演化成更加堅固堡壘,而且還充分考慮居住的因素 。“土堡”及“寨”的結構強度,即其在御風防雨抗震以及在抵御進攻方面的效用。無疑為客家人提供了最寶貴的建筑模式,客家人到達新的居住地,安全無疑成為第一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土樓的建筑模式幾乎 和“土堡”及“寨”一樣,早期土樓更注重防御性,如外墻后達1.7米,一二層不開窗,三層以上開小窗等等。后期土樓不但關注防御性而且也重視居住性 ,更注重形式結構的美感, 吸收了中原古建筑的經驗,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征。如 結構方面 ,四周封閉等高,個別的土樓后向高于其余三向,中間設天井。四向外墻既做圍護,起承重作用,支撐橫梁和瓦面屋頂。運用橫梁和立柱與外墻共同構筑朝向樓內天井的房間,房間外的回廊貫通全樓通道。里面的空間根據中軸對稱的原則作了很精密的規劃,諸如了深厚的中原文化,(這在上一屆中已有闡述)。但不論如何,土樓建筑充分借鑒了原住地土“堡”或“寨”建筑的經驗,這是很多學者的普遍觀點。
可以這樣說,在土樓建造的地區,人文與科技形成極大分裂,一方面是驕傲而高度發達的仕族精神,另一方面是十分落后的生產工具,正是兩者的奇跡結合,產生使客家土樓得以最終形成的關鍵條件。所以說,土樓是客家人把中原文化和當地建筑模式充分結合的典范。
參考文獻
[1]郭志坤,張志星.東方古城堡[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永定縣政協文史委.永定客家土樓的淵源和發展過程[M].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社.
[3]張宏昌.永定客家土樓的淵源和發展過程,永定文史資料第十四輯,永定客家土樓的淵源和發展過程.永定縣政協文史委,北京燕山出版社版設.
[4]胡大新.永定客家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