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場加工及檢測環境等實際條件,無法達到精密測具圖紙要求的標準溫度20℃;各種材料都存在線膨脹和體膨脹,溫度差異會導致測具長度方向發生微量變化,但對大型精密測具制造而言,已經超出10倍以上公差帶要求,因此溫度誤差是影響測具制造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簡述溫度誤差對大型精密標準件測具制造過程的影響,重點闡述在精密三坐標測量機配合下,對不同的測具類型,設計不同的加工流程,達到減小溫度誤差影響,提高測具制造精度之目的。
關鍵詞:精密標準件測具;溫度誤差;相對測量;微量調整
中圖分類號:TG814 文獻標識碼:A
1 背景需求
大型精密標準件測具,作為一種專用測具,在軍民品生產中,應用非常廣泛,檢查加工零件,簡單、方便、靈活,但是,標準件測具工作尺寸要求精度高,20℃時工作尺寸精度一般為±0.005mm~±0.01mm,而測具長度一般在600mm~1000 mm甚至達1200mm,對現有投影檢查設備而言,測具超長、超重,不能滿足檢測要求;而現場加工過程中,工作環境卻不能保證20℃恒溫,由此產生溫度差異,各種材料都存在線膨脹和體膨脹,進而產生尺寸誤差;現場生產急需將溫差造成的材料膨脹誤差、檢具溫度誤差減少到最小,來提高測具的制造精度。
2 工藝分析
現場使用的大型精密標準件測具,常用結構一般有二種:其一為回轉型標準件測具,兩端工作面為圓弧表面,垂直底面(如圖一);另一種為直面型,兩端工作面為平面,或垂直底面,或形成一定角度(如圖二),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2.1回轉型大型測具的典型結構如下圖所示:
1、底座 2、支座 3~7、 定位塊
(圖一)
圖中顯示,零件3至7為五組定位塊,它安裝到零件2支座上,對應5個工作尺寸,分別用于測量五組數據,公差要求嚴格,零件2的上端面為同一平面,供測量尺量腳定位用,下端固定在零件1軀座上,整套工裝材料涉及HT200、45#、CrWMn等。
2.2 直面型大型測具圖紙如圖二所示:
1、軀座 2、固定測量塊 3、調整測量塊 4、限位塊 5、定位塊
(圖二)
圖中顯示,零件2、3為定位塊,左端的為固定測量塊,右端的為調整測量塊,一起固定到零件1軀座上,工作尺寸為交點尺寸,一般設計成測量一組或二組尺寸,尺寸公差帶同樣要求嚴格;零件4為限位塊,用來在裝配時調整測量塊3用;零件5的上端面為同一平面,供測量尺量腳定位用,整套工裝材料涉及HT200、45#、CrWMn等。
3 加工流程設計
3.1 分析溫度差異對材料的影響
從《機械設計手冊》中可以查出上述材料的線膨脹系數αl(/10-6℃-1),在20~100℃時,鑄鐵:αl=8.7~11.1,碳鋼:αl=10.6~12.2,我們以αl=11為例,現場溫度為28℃,則1米長零件比在20℃時長度伸長量為: ΔL=1000mmX11/10-6℃-1 X(28-20) ℃=0.088mm,況且材料還存在體膨脹,由此可見,溫度差異對高精度測具影響巨大;現場使用的1米千分尺及卡尺,精度在0.02mm~0.05mm,且測量精度隨著溫差變化而變化,即使這樣測具也無法滿足測量要求。
3.2回轉型大型測具加工流程設計
該型測具一般采用回轉機床加工,鮮有采用數控磨加工工作R,因為裝配時涉及短弧確定大R的難題無法解決;本文采用相對測量法,來解決溫差對制造過程的影響,流程設計如下:
①在原圖紙中心增加正心軸(見圖三),保證加工時有找正基準。
②零件2支座上M、N面要求粗糙度達0.8,保證與底面垂直度為0.005mm,該面用于測量。
③ 零件1底座的底面采用刮研方法獲得平面度在0.005以內,做加工、檢測基準。
④回轉機床要求精度高,能實現微量進給,其主軸與工作臺垂直;第一次加工時找正心軸,加工фD1至фD5尺寸,保證單邊留0.08-0.1mm/每邊,同時見光心軸外圓,保證二者同心度。
⑤三坐標測量機找正心軸,測量фD1至фD5尺寸實際值,采用掃描方式,數據處理后計算出фD1至фD5尺寸,并計算出工作面的余量ΔR。
⑥在加工環境下用0.002mm指示千分尺測量A、B值并記錄,在回轉機床找正心軸不差0.01mm進行第二次加工,當對應工作面都加工到時,再測量A、B值,計為A測、B測,計算出加工到尺寸的A終、B終尺寸,注意:測量A、B值時,用同一指示千分尺,測量的位置要相對固定;當A終、B終尺寸進入尺寸公差時,停止加工。
⑦三坐標測量機找正心軸, 測量фD1至фD5尺寸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如沒有加工到尺寸,則重復步驟6,直至加工合格。
(圖三)
計算過程如下(以某次加工過程為例):
第一次加工后工作面余量:ΔR左=0.062mm、ΔR右=0.1183mm
第一次加工后A、B值:A=112.865mm、B=112.805mm
第二次加工后A、B值:A測=112.85mm、B測=112.86mm
計算加工完成時的A終、B終尺寸:
A終=A測-[(ΔR左+ΔR右)-(A-A測)-(B-B測)]/2=112.797mm
B終=B測-[(ΔR左+ΔR右)-(A-A測)-(B-B測)]/2=112.807mm
此時兩端工作面的余量相同ΔR終=A測-A終=B測-B終=0.053mm
一般來說,經過此次加工,工作面直徑尺寸產生的總誤差為:三坐標測量機的精度+2倍指示千分尺精度(由于指示千分尺測量的長度在絲級,溫度對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測量示值;如使用高精度測量機,一般能達到0.005~0.01mm精度。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借助三坐標測量機和指示千分尺,大大減少了制造現場環境溫差及檢具誤差對加工的影響,提高了測具制造精度。
3.3直面型大型測具加工流程設計
該型測具,由于定位塊可以單件加工,工藝路線簡單,形位精度比較容易保證,但裝配時則由于溫度影響,經常出現多次進行測量機測量、現場修研、調整工作面,采用逐次逼近真值的方法加工,而每次進行三坐標測量機檢測,測具都要進行定溫處理(至少4小時以上),費時費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研合格。
測量機屬于精密設備,是不允許在工作臺上進行調整、修研工作,如果在測量結束后,在測量間進行零件的微量調整,則是允許的,不會對機床精度產生影響,而測具也不需要進行再定溫處理,因此,對直面型測具,建議采用微量調整的方法設計工藝流程。
加工工藝流程設計如下:
①將零件1軀座底面刮研平面度0.005mm以內,上面安裝固定塊及活動測量塊位置研平,平行度0.01mm以內,其余面可保持原態。
②固定測量塊可采用槽固定或銷固定,建議采用后者定位,鏜孔時將軀座上的所有銷孔一起加工出來。
③ 裝配時將定位塊5上端面研成等高一致且平行于零件1底面不差0.01mm;
④安裝測量塊2、3、限位塊4,調整測量塊3無間隙貼合在限位塊4上,從上向下用螺釘將調整測量塊固定好;說明:調整測量塊單件加工時,要將相對位置尺寸磨小0.03~0.05mm。
⑤三坐標測量機實測L1值,兩端分別記錄數據,與理論值比較,確定角向誤差及尺寸誤差,分別計算兩端增加墊片厚度,墊片可用標準塞尺代替。
⑥不離開測量間,在調整測量塊3與限位塊4之間加墊片,符合計算值;將調整測量塊3向限位塊4方向壓緊并固定好。
⑦三坐標測量機復檢L1值,不對重復步驟6,直至檢查合格。
采用以上方法,一般循環2次就可將測具調整到合格狀態,此時的總誤差=三坐標測量機的精度誤差+測量示值;如使用高精度測量機,一般情況下測具的尺寸精度可達0.01mm以內;從上面可以看出,現場與測量環境之間溫度差產生的加工誤差,已被完全消除掉。
結語
本文對常用兩種常用大型精密標準件測具加工流程進行設計,此方法經過現場驗證,均能有效控制制造過程中溫度誤差的影響程度,有利于提高測具的制造精度,對其他精密零件的制造,也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M].化學工業出版社 .
[2] 郭成操.機械加工工藝基礎[M] .冶金工業出版社.
[3] 鄭修本,馮冠大.機械制造工藝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