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是舉行盛大典禮、發布號令、命將出征的地方,正因為它的重要性,使之成為整個紫禁城中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筑,也成為等級最高、裝飾最富麗的宮殿。上期我們一起了解了太和殿宏偉的外觀,今天小cool龍就帶大家去太和殿內走走。
皇帝的寶座
大家還記得太和殿一共用了多少根立柱嗎?對,一共是55根朱紅色的、特別雄偉粗壯的柱子。但在太和殿內,有6根格外引人注目的金色柱子。當然,這6根金柱并不是黃金做成的,而是和其他紅色的柱子一樣,底層都涂上了用豬血、桐油、面粉、磚灰等原料混合而成的保護涂層,我們把這種工藝叫地仗。不同的是,這6根金柱在保護層上涂的不是紅色的漆,而是采用瀝粉貼金技術涂上了金色。這是一種流傳已久、制作非常復雜的工藝方法,采用這種工藝裝飾起來的柱子,不僅顯得金光熠熠,更使得盤旋而上的巨龍真實立體。
在這6根金柱中間就是皇帝的寶座,小cool龍在這里給大家介紹的寶座并不僅僅指那把龍椅,還包括高臺、屏風等。高臺為木質結構,俗稱“搭垛”,在正面和左右兩邊都有七層臺階,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陛下”中的“陛”。高臺之上擺放著髹金雕龍的大椅,這就是皇帝的御座。在龍椅的后面設有髹金的七扇屏風,在它的映襯下,更顯示出龍椅的至尊無上。龍椅左右擺設著馱著寶瓶的大象,象征著天下太平、五谷豐登;還擺放著象征光明正大、統治賢明的甪端,以及仙鶴、香筒等陳設。在正面臺階前,還有四個香幾,上面放著三足的香爐,每當皇帝升殿舉行典禮等活動時,香筒內的藏香、香爐內的檀香悠悠地飄散出來,煙霧繚繞,使整個場面更顯肅穆莊重。
我們再來看看這把龍椅吧,它和我們通常見到的椅子不太一樣,下面并沒有椅子腿,而是一個須彌底座,在中間束腰的地方雕刻著雙龍戲珠的圖案,使整個椅子顯得更加穩固。椅背以及兩邊扶手等處都有金龍圍繞,尤其是組成背圈的三條金龍,既滿足了背圈實際用途的需要,同時也利用柱子及空隙處展現了金龍蜿蜒凌空的效果。
關于這把龍椅的身世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自從明朝嘉靖皇帝重新修建太和殿(當時稱皇極殿)時,就已經把這把龍椅安放在了大殿內,一直使用到清朝晚年。可當袁世凱稱帝時,總覺得這個龍椅不好看,所以就特別訂制了一把中西結合、不倫不類的椅子。后來到了1947年,故宮博物院打算把袁世凱這把難看的椅子撤去,這才發現,原來那把龍椅已經不知去向。直到1959年,故宮博物院的老專家朱家溍先生才對照著一張1900年的舊照片,在一處放置宮廷舊家具的庫房里,找到了已經殘破不堪的髹金雕龍大椅。1963年,為了能讓大家看到完整的龍椅,故宮博物院組織油工、木工、雕工等工人,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修復完成今天我們在太和殿內看到的這把龍椅。
美麗的藻井
在開始講解下面的內容之前,小cool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家的天花板是什么樣子的?其實古人和我們一樣,非常重視天花板的裝飾。藻井就是裝修室內頂棚的一種獨特的裝飾部分,一般會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的、圓形的、多邊形的等,周圍裝飾著各種彩繪、雕刻等,當站在下面的人抬頭仰視時,會產生一種非常華美深遠的視覺效果。也正因為藻井的重要性,我們在普通的建筑物上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多數用在宮殿、寺廟等地方。
可是人們為什么會想起在天花板上裝飾藻井呢,僅僅是為了好看嗎?其實并不只是這樣的,我們就從“藻井”這兩個字來看,首先“藻”指的多是水生之物,比如有些藻井會裝飾蓮花、荷葉、菱角等,古人認為水草是可以壓火的;再者“井”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一宿,叫做井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所以有了這兩點,我們大致可以猜測出來,藻井被人們賦予了防火的意義。
太和殿內的盤龍大藻井就位于大殿的正中央,順著上面講到的大金柱向上看就能找到。這個藻井形體巨大,一共分上、中、下三層,上面那層是圓形,中間是八角形,最下面是一個方形。這種設計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上天下地”“天圓地方”的傳統認識。
整個藻井共有大小金龍17條,全部貼兩色金,制作非常精細,在青綠色的天花板中間顯得耀眼奪目。這17條金龍當中最大的一條位于藻井最中間,整體俯首向下,嘴里銜著軒轅鏡,正注視著大殿的金龍,與下面六條順著金柱盤旋而上的金龍相互呼應,更加顯現了太和殿的莊嚴。
這里講到的軒轅鏡并不是一面真正的鏡子,而是一個白色球體,有人講,它和古人認為的掌管云雨的軒轅星有很大的關系,象征著天地之間、陰陽之間的交合,象征著皇帝在人間的統治;也有人講,它和上古時代的黃帝有關,軒轅是黃帝的名字,他所創造的鏡子稱為軒轅鏡,后來的皇帝們以軒轅鏡來代表自己是黃帝的后代。
其實太和殿內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欣賞的地方,比如明代就流傳下來的描金大龍柜,比如放置在太和殿天花板上面用以鎮殿的符牌,比如鋪滿整個地面的4718塊金磚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找找那些隱藏在太和殿內的秘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