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立體高效種養技術就是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效結合起來,實行“果-草-禽(畜)”生產一體化。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為原來單一發展水果種植的農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針對目前生產上果園郁閉,生產效益低下等問題,我所開展了果園立體高效種養技術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將我們的具體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1果樹高光效樹形整形修剪技術
現在生產上果園絕大部分采用的是喬砧密植栽培,多數為2m×4m或2m×3m的密度,導致多年后果園郁閉,光照不足,品質下降。根據高光效開心形樹形模式,對目標樹形進行光照分布、枝量變化、果實品質等指標的測試分析,然后進行整形修剪。簡單講就是對要改造的樹進行二次提干落頭,主干高度控制在1.2~1.5m,樹高控制在3m左右;然后使樹形結構平面化,結果枝組松散下垂。以3~4個主枝為主體單層排列,主枝間距0.3m左右,主枝角度60°~80°,樹冠下的透光率25%~30%,保留4~6個側生枝,62~80個結果枝軸,667m2留果量9200~10500個,667m2產量2500kg。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進行樹形確定,山地采用中干開心形,川臺地采用高干開心形。確定樹形后再以動態密度為依據,使果園內株行距達到4m×6m,確保每667m2密度在30株左右的條件下,進行分年度的果園間伐,在果園效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一般選擇在秋季采收以后進行間伐。無法用拖拉機進行拽拉拔除的,可選用人工挖除。開春后,一定要把樹根全部挖凈,并進行深翻。間伐主要采用三角隔株間伐,確定永久株和臨時株,間伐方法為:對于栽植2m×3m或3m×3m的密植果園要先隔行間伐再隔株間伐,兩行頂空栽植或對頂栽植,2.5m×5m的果園要先隔1伐2株。多行頂空栽植的密植果園規劃要先隔行間伐再隔株間伐,如果確定的永久株樹勢過弱,腐爛病嚴重,則要根據園貌和樹勢強弱重新規劃。間伐的同時要確保果園內盛果期的結果枝每667m2保留5萬~7萬條,覆蓋率在70%左右,完成果園由高密度向中低密度的平穩過渡,使果園內果樹樹體強健,樹勢中庸,優質果率達80%以上。
2果園間作套種紫花苜蓿栽培技術
果園生草要以低稈、生長迅速、有較高的草量、短期內地面覆蓋率高的牧草為主。所采用的草種以不影響果樹的光照為宜,并盡量減少與果樹爭肥爭水。我們選用的是豆科紫花苜蓿,該草種既能對果園起到固氮增肥作用,又是極為優良的牧草品種。
果園套種紫花苜蓿,進行果園生草覆蓋,種一次可利用3~5年(進入高產期后,產量會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逐年下降),果園內667m2年產鮮草2000~3000kg。于3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667m2播量1.5~2kg,條播、撒播均可,播時667m2施入一定量的磷肥(50~70kg)和少量氮肥(尿素7.5kg)作基肥效果較好,紫花苜蓿一般無病蟲害發生。當紫花苜蓿生長到40~50cm時進行刈割,留茬6~8cm,每年進行刈割3~4次。第1年注意控制雜草,防止出現草荒。套種紫花苜蓿不僅可減緩雨水徑流,減少水土流失,而且還可通過生草還田或飼養禽畜后的糞便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且可以調節氣溫,改善小氣候條件。盛夏季節,套種紫花苜蓿果園的樹冠內膛溫度比對照的果園低3~5℃,利于果樹正常生長發育。果園生草為害蟲天敵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天敵種群及數量明顯增加,從而有效抑制蚜蟲、葉螨、紅蜘蛛等害蟲,達到生態治蟲的目的。
3果園放養土雞技術
雞有取食雜草的習性,對雜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雞還可以在果園內覓食,捕食果園內害蟲的成蟲、幼蟲和蛹,減輕害蟲對果樹的危害。
土雞放養首先需要選擇與當地環境與氣候條件相適應,耐粗飼,抗病力強的優良地方品種。其次是圍欄和雞舍的建設。按照每667m2果園建一個圍欄為放養小區,一般每一小區放養50只為宜。用高1.5m的尼龍網,地下深埋15cm,間隔2m設一支樁,把網栓在支樁上。在放養小區中間用石綿瓦等簡易材料搭建雞舍,供雞休息及避風雨,并做好雞舍消毒。第三是引進雞苗,要選信譽好的種雞場,挑選健康雛雞,最好是育雛25d左右的,雛雞入舍后即可飲水。開食應在雞群飲水后2~3h進行,開始要少量多次。5d后改用飼料桶,干料喂養。夏季飼養7~10d后可轉移到果園中放養,一般每天早晚各補飼料一次。飼料以專用雞飼料為主,也可以自行配置,可用玉米、碎米、小麥、豆餅以及適量的食鹽進行配置,飼養期間注意疫病防治。
果園立體種養,使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在有效利用資源的同時,使果農利益最大化。采用高效樹形,樹體通風透光良好,所生產的商品果80%以上均為優質果,優果優價,果園收入大為提高;果園套種紫花苜蓿,保水增肥,減少果園水肥投入的同時,豐富了果園植被,為害蟲天敵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實現了以蟲治蟲;放養土雞,雞糞返田培肥了土壤,同時,雞啄食害蟲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蟲害,同時還增加了果園收入。實踐證明,此項技術值得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基金項目:山西省農科院重點項目(YZD0905)。
(收稿日期:20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