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劉 明,馬洪彬,趙維璐
天津市勘察院,天津 300191
地震是對城市破壞性最大,危害最嚴重的突發型地質災害之一[1]。大量震例表明,活動斷裂不僅是產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發生時沿斷裂帶的破壞也最為嚴重,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明顯大于斷裂兩側其他區域[2]。因此,在城鄉規劃編制階段合理考慮活動斷裂的影響,通過科學選址,合理布局等措施積極應對,是從源頭上將災害發生時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根本途徑之一,對于提高城鄉規劃的宏觀性、前瞻性和可實施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規劃編制應對活動斷裂影響的措施建議。
活動斷裂與地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因聯系,7級以上地震往往將造成地表數米的錯動,直接影響跨越在斷裂上的建(構)筑物,而目前的工程抗震設防措施還難以阻止其對地面建(構)筑物的直接破壞。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級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茲米特7.8級地震及1999年臺灣集集7.6級地震的重災帶均集中在地震斷裂沿線(圖1)。此外,在活動斷裂兩側即近場地區地震動最為強烈,從而對較大范圍內建(構)筑物造成影響。由活動斷裂活動引發的地震還可能導致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包括在山區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砂土分布區易導致砂土地震液化等。

圖1 斷裂切錯大壩、橋梁
城鄉規劃編制工作應將防災的原則貫徹始終,在規劃的布局以及各項專業規劃中加以貫徹和體現。以下重點對新建區規劃編制從規劃區選址、規劃布局、強度指標要求、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議。
城鄉規劃的首要原則是趨利避害,確保城市安全,盡量避免在存在地質災害威脅的地方進行規劃建設?;顒訑嗔岩坏┮l地震,其附近一定范圍內往往震害最為嚴重,因此,新建區應盡量避免布置在活動斷裂帶上[3]。如北川在汶川地震中受災非常嚴重,災后重建工作的第一步是確定原地重建還是異地重建。北川異地重建的核心就是安全問題,在新縣城選址過程中,專家提出了五個條件,其中之一便是場地地質條件良好,遠離地震斷裂帶,并最終確定了在遠離地震斷裂帶6km的安昌鎮東南2km處重建縣城。
新建區規劃選址要整體考慮社會經濟等若干因素,若選址階段不能完全避讓活動斷裂,規劃編制可從規劃布局(結構布局、功能布局)方面加以控制,從而減小地震發生時可能帶來的損失。
一般來說,與地震所處的斷裂帶 “同向”,損毀最大;如果與斷裂帶走向交叉而過,相對損失較小。如映秀沿著西南東北走向規劃建設,斷裂帶造成的地表晃動也是西南東北方向,因此,映秀基本沒有建筑物幸免。而汶川縣城沿著西北東南的方向規劃建設,這里損毀的建筑基本處于兩者的交叉地帶,其他區域的建筑雖然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卻并未倒塌。因此,城市發展方向應與活動斷裂大角度交叉。此外,組團結構可以使各組團有獨立的生命線系統,起到了分散城市中心機能的作用。各城區之間由通暢的交通互相聯系,當某一個或兩個城區發生震害時,能盡快地疏散人口和實施救援。因此,新建區規劃布局中宜采用分散組團式為主的布局模式,組團之間規劃大片的開敞空間相隔。
防震減災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降低地震發生時帶來的影響,通過調整地震影響最嚴重地區的用地性質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因此,從城鄉規劃防災角度分析,針對建設用地的用途進行重要性分類以便更好的進行功能布局是非常必要的。本著“以人為本,利于災后疏散與救援,避免產生次生災害”的原則,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適宜規劃綠地;盡量避免規劃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及容易引發次生災害的工程,如危險品倉庫等,如項目實施應開展相關評估工作;盡量避免規劃主要道路等生命線工程,如項目需規劃建設則線性工程選址應與斷裂呈大角度交叉。
降低地震發生時受災最嚴重地區的開發建設強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建議在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不宜規劃高層、超高層建筑,宜適當降低建筑密度,增大建筑間距,降低容積率。在總體規劃編制中提出控制開發建設強度的原則性要求,待詳細規劃階段通過開展相關工作合理確定建筑密度、容積率及建筑限高等。
在地震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和斷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設抗震設防分類中的甲類建筑。將地震局提供的主要構造斷裂分布圖經坐標轉換疊加于地形圖上,并在斷裂兩側擴展一定范圍即可獲得抗震設防分類甲類建筑禁建區范圍。
此外,對于建成區應按照相關規范進一步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對于重大項目,規劃過程中宜開展相關風險評估工作;對重要工程,如醫院、消防、供水、供電、物資供應等系統的關鍵建筑、高層建筑、穿越不利地段的基礎設施管線、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等宜提出提高抗震設防水平原則性要求。
綜合分析,城市的抗震防災能力不僅取決于單體工程的抗震能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各個系統應通過合理地功能布局、抗震設防等級和設防要求的確定、關鍵環節的抗震增強、薄弱環節的梳理和改造、抗震保障與應急救災的有效應對而使得綜合抗震能力得到保障,從而達到安全與經濟的和諧統一,保障城市系統在災后發揮應有效能。
[1]赫敏,劉晶波.城市防震減災規劃研究綜述[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5):40-46.
[2]衡蘋.東京都地震防災計劃:經驗與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1,26(3):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