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龍,官鐵宇,唐孝龍,周 潔,李金昆
(1.新疆醫科大學體育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11;2.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老年人身心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抑郁和焦慮是老年人群中極為常見的負性情緒[1],據調查我國社區普通老年人群抑郁患病率有的高達29.39%[2],這些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健康。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更是成為抑郁焦慮多發和嚴重的主要因素[3]。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體育活動能降低應激反應、調節情緒、增強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4-7]。但不同的運動鍛煉項目對老年婦女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的調節是否有差異,還鮮有報道。本研究采用老年人常進行的登山、太極拳和民族舞蹈這三個項目的運動處方,對部分有抑郁焦慮癥狀傾向的老年婦女進行干預實驗,分析不同運動項目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效益,為進一步制定針對性運動處方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在烏魯木齊市區通過調查問卷方式篩選出,有抑郁和焦慮癥狀傾向但無嚴重軀體疾病和嚴重精神疾患的老年女性76名,年齡60~72歲。按照被調查者的運動意愿和興趣,將其分為三組,登山運動組18人,太極拳運動組26人,民族舞蹈運動組3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 D S)和焦慮自評量表(S A S)評定研究對象的負性情緒。S D S和S A S由Z u n g分別于1971年和1969年編制,各有20個條目組成,按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分1~4級評分,20個條目得分相加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取整數為標準分,標準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和焦慮程度越重。S D S和S A S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被國內外大量心理測試運用。
1.2.2 研究步驟。經篩選確立研究對象,與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分組進行實驗。分別于實驗前、實驗第四周末和實驗第八周末組織研究對象行S D S、S A S評定,評定前給予統一指導語,并囑其獨立完成,并現場回收。為避免生物節律的影響,每次評定均在10:00~11:00之間進行。實驗數據經各組實驗前后自身比較和組間比較分析。
1.2.3 運動處方設計。以促進心理健康為目標研制登山運動、太極拳運動、民族舞蹈運動的運動處方,按以下擬定程序嚴格實施實驗:健康測試—運動量審定—設計運動處方—健身鍛煉—測評反饋。實驗期間,研究對象按研制的運動處方進行鍛煉,不參加其他身體鍛煉,三組運動時間、運動頻率相同,共進行8周。具體運動處方如下:
運動方式:登山、太極拳、民族舞蹈,以集體練習方式進行。
運動強度:根據每個研究對象健康程度和體力大小區別對待,基本控制在中等強度,用心率指標來控制和衡量,以以下公式為標準上下調節:運動目標心率=(220-年齡-安靜心率)×(60%~70%)+安靜心率。運動前做5~10m i n的準備活動來熱身和逐步提高心率,避免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心率提高到目標心率,運動后進行整理活動。
運動時間:以10:00~11:00為鍛煉時間,維持目標心率30m i n。
運動頻率:每周3次。
運動處方的實施:正式實施前進行一周適應性訓練,使研究對象掌握以脈搏控制運動強度的方法。運動處方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對象運動后的自我感覺和呼吸、心率及晨脈恢復情況來監測運動負荷,并適時調整運動處方。若運動后實驗者稍感輕松,不是很疲勞,且運動后五分鐘內呼吸、心率恢復正常,第二天晨脈波動不大,說明運動處方合適,否則應分析情況并調整處方中的運動強度。
注意事項:實驗前進行嚴格的身體檢查,以對每個實驗者健康狀況有正確和全面的了解;實驗期間注意防止運動損傷;運動中若有心臟等不適立即停止運動。
1.3 統計分析
數據運用S P S S 11.5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實驗數據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數據的變化采用方差分析、t檢驗進行分析。顯著性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
2.1 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婦女抑郁傾向變化影響的比較
表1 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婦女S D S總分的影響(±s)

表1 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婦女S D S總分的影響(±s)
注:各組與實驗前自身相比*表示P<0.05,**表示P<0.01,與實驗第四周末自身相比★表示P<0.05,★★表示P<0.01,與登山運動組相比△表示P<0.05,△△表示P<0.01,與太極拳運動組相比◇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n 實驗前 實驗第四周末 實驗第八周末登山運動組 18 48.33±5.49 45.39±3.91 44.83±3.93*太極拳運動組 26 47.46±5.32 43.96±3.23** 43.04±3.66**民族舞蹈運動組 32 48.59±4.77 43.09±3.45**△ 40.38±4.49**★★△△◇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經過有規律的運動鍛煉四周后,太極拳運動組和民族舞蹈運動組研究對象S D S總均分明顯低于實驗前的總均分,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經過八周后,各組研究對象S D S總均分明顯低于實驗前的總均分,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提示長時間有規律的運動能夠顯著地降低老年婦女的抑郁水平,這與近年來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中民族舞蹈運動組S D S總均分持續下降,實驗第八周末S D S總均分與實驗前和實驗第四周末相比都有顯著性差異。
表1結果還顯示,實驗前各組研究對象S D S總均分無顯著差異;經過八周的有規律的運動鍛煉,民族舞蹈運動組較其他組S D S總均分低,并有顯著差異,可見民族舞蹈運動對抑郁情緒更易產生心理裨益。
2.2 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婦女焦慮傾向變化影響的比較
表2 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婦女S A S總分的影響±s)

表2 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婦女S A S總分的影響±s)
n 實驗前 實驗第四周末 實驗第八周末登山運動組 18 45.83±2.77 43.39±3.07* 42.94±3.4**太極拳運動組 26 44.81±3.32 42.31±2.94** 38.73±3.86**★★△△民族舞蹈運動組 32 44.81±3.51 42.22±3.81** 41.03±4.31**◇
表2顯示,經過有規律的運動鍛煉后,各組研究對象S A S總均分明顯低于實驗前的總均分,差異也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有規律的運動對老年婦女的焦慮情緒改善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表2組間比較顯示,實驗前和實驗第四周末各組研究對象S A S總均分無顯著差異;實驗第八周末太極拳運動組較其他組S A S總均分低,并有顯著差異,說明太極拳運動對焦慮情緒更易取得較大的心理效應。
情緒是反映機體內外環境變化的敏感指標,是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參數,抑郁和焦慮作為常見的負性情緒,一直被人們所關注。大量研究表明,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對心理疾病具有治療作用。本實驗選擇登山、太極拳、民族舞蹈這幾項老年人常進行的運動作為運動干預項目,因活動意愿是體育活動的心理健康效應達到最大值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8],故在實驗之初,讓實驗對象在三項運動中選擇喜歡或感興趣的項目,以激發其活動意愿。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以中等運動強度,每周3次,每次達到靶心率后維持30m i n為處方主要內容,這種強度的有氧運動是老年人最為可取的適宜運動[9]。實驗以集體運動方式進行,使研究對象處于臨時的集體中,共同鍛煉,自由交流信息,得到他人的贊賞和激勵,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由于有針對性地制定運動處方,并據此指導老年人科學鍛煉,故實驗結果顯示經過4周運動后,老年婦女抑郁和焦慮情緒均有顯著緩解;經過8周運動后,有的情緒改善更為明顯。國內外研究表明運動后心理效益可在一次或多次具有一定運動負荷的活動后即刻出現,并持續一定時間,但并非任何形式的體育活動都能產生相同的效益,只有科學的體育活動才與一定的心理效益相聯系[10]。因此要維持運動的心理效益并使之長期發揮,就必須養成科學運動的生活規律,并長期堅持。
抑郁和焦慮情緒產生的機制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但多數人認為與中樞單胺類神經遞質功能異常有關[11]。長期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弱中樞神經系統中5-HT能系統的功能,激動多巴胺能系統,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增加,產生β-內啡肽,對大腦和紊亂的情緒產生有益的調節,從而降低抑郁和焦慮水平。
登山運動中始終伴隨著活躍的心理參與,與自然接觸,有助于放松心情,延緩心理應激傷害,故能對抑郁和焦慮情緒產生心理效益。
民族舞蹈是一項融音樂、形體動作于一身的運動。民族舞蹈的音樂歡快、節奏感強,動作輕快、舒緩。所以在運動中,老年婦女一方面能感受優美健康的音樂,從而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起到調節血流量級神經細胞興奮的作用,使大腦邊緣系統和腦干網狀結構處于最佳狀態[12];另一方面在音樂伴奏下有節奏的舞動肢體,能增強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機能,提高大腦血液供應,且能沉浸在接受美和享受美的愉悅之中,有助于釋放情緒。由于存在音樂和運動雙重作用,相比其他兩個運動項目對抑郁情緒會產生更大的裨益。
太極拳是一項以神為帥,以意導形,以意導氣的柔和、緩慢、勻速的運動,要求松靜自然,注意力集中,呼吸自然順暢,故能意氣相依,息調心定,以改善情緒。尤其對于焦慮者,使其處于適度覺醒狀態,身心放松,向低焦慮狀態轉化[13]。
4.1 長期中等強度的登山運動、太極拳運動和民族舞蹈運動均可有效改善老年婦女的抑郁和焦慮情緒。
4.2 就運動項目而言,民族舞蹈運動相對于登山運動和太極拳運動,在老年婦女抑郁情緒改善方面,更易產生心理裨益。
4.3 就運動項目而言,太極拳運動相對于民族舞蹈運動和登山運動,在老年婦女焦慮情緒改善方面,更易產生心理裨益。
4.4 采用科學的體育運動來緩解老年婦女的抑郁和焦慮癥狀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1]黃鸝.老年人抑郁-焦慮的心理因素探討[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1):53.
[2]劉東廣,邵光方.濟寧市老年抑郁情緒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9,19(4):19-21.
[3]張郭鶯,楊彥春,劉志中.雌激素抗抑郁作用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06,21(1):189-190.
[4]季瀏,符明秋.當代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94-203.
[5]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38-584.
[6]陳大為.體育活動對情緒健康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2,23(2):36,46-47.
[7]斯圖爾特·彼特爾.心理學在鍛煉及與健康相關的身體活動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2000(7):71-74.
[8]周麗君.浙江省青少年不同體育活動狀況對心理健康因子影響的調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39-42.
[9]沈志祥.老年人的運動特點與健身策略[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4,7(1):77-79.
[10]王霞,顏軍.中小強度的健美操和跑步鍛煉緩解女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0):69-73.
[11]R a c a g n i G,B r u n e l l o N.P h y s i o l o g y t o 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T h e b r a i n a n d n e u r o t r a n s m i t t e r a c t i v i t y[J].I n t C l i n P s y c h o p h a r m a c o l,1999,14:3-7.
[12]孫寶容.音樂治療抑郁性神經癥的機制及護理初探[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2):89-91.
[13]王國譜,王文超,佐久間春夫.不同狀態性焦慮者參加太極拳運動前后腦波特征及狀態性焦慮的變化[J].體育學刊,2006,13(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