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山
(川北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四川南充 637007)
有人類的記載,就有癌癥的描述。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和癌癥抗爭。有關癌癥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埃德溫·斯密斯的紙莎草。癌癥的研究經歷的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醫學之父”、古希臘內科醫生Hippocrates(460~370,公元前)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血液,痰,黃膽汁和黑膽汁,體內黑膽汁過多會導致癌癥(體液學說)。從癌癥的“體液學說”開始,癌癥研究又經歷了漫長的艱辛路程。近代癌癥著名學說主要包括:“感染學說”(17~18世紀)、“淋巴學說”(18世紀)、“胚芽學說”(19世紀)、“慢性刺激學說”(19世紀后期)、“外傷學說”(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以及“種子與土壤學說”(Paget,1889)、“腫瘤干細胞學說”(Winge O,1930)、“免疫監視學說”(Thomas等1960)、“癌基因學說”(Huebner與Todaro,1969)、MicroRNA與癌癥的關系等。對癌癥機制的研究,經過科學家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雖取得令人欣喜的進展,但到目前為止,癌癥的發病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癌癥巨大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為醫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除了傳統的診斷與治療手段以外,如何更早期發現、更早期診斷癌癥,如何對癌癥進行更有效的治療,任重而道遠。然而,夢想與現實之間,總是灑滿了辛勤的汗水,我們堅信,癌癥并非不可攻克的。策劃顧問鄧世山博士簡介

惡性腫瘤研究專題
鄧世山,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川北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主任,川北醫學院形態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解剖學會理事,《川北醫學院學報》編委。1972年8月生,1991年9月考入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1996年7月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同年被分配到川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任教。200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學華西基礎與法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四川大學華西基礎與法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于2006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回到川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承擔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乳腺癌發病機制研究與臨床相關生物學標記物篩選。近五年,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各類課題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2項,院級課題1項;另外,作為申請負責人,獲得題目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1項;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發表文章近20篇(包括SCI與Medline收錄文章);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得南充市科技進步獎1項。參編教材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