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維全 曾先富 羅小波
黃背木耳是四川栽培規模最大的大宗食用菌之一,主要集中在什邡、彭州、中江、金堂、綿竹等地,全省年栽培量一直穩定在5億袋左右,產值超過1 3億元,是廣大食用菌種植戶的一條重要致富途徑。近年來,在廣大黃背木耳老產區,出現了病蟲害為害嚴重,木耳產量、質量大幅下滑的趨勢,導致效益低下,嚴重挫傷了種植者的生產積極性。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所針對目前黃背木耳生產現狀,從原料處理、生產環節、出菇管理等方面入手,經過近兩年的試驗探索,總結出了發酵料栽培黃背木耳新技術。該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降低病蟲危害,大大提高黃背木耳的產量和品質,而且能夠縮短栽培周期,在自然條件下可以種植兩茬。
1.栽培配方 根據黃背木耳生物學特性按照粗細搭配,營養均衡的原則,采用以下配方:①棉籽殼3 0%,鋸木(細)3 0%,木屑3 0%,麩皮或米糠1 0%。②玉米芯3 0%,鋸木(細)3 0%,木屑3 0%,麩皮或米糠1 0%。每個配方中加石膏1%,石灰2%~3%,磷肥1%。配方確定后,按比例秤取原材料,料水比1∶1.2,混合攪拌均勻,使其含水量在6 5%左右。
2.原料處理 將混合均勻的培養料堆置成寬1.5~2.2 m,高1~1.5 m,長度不限的料堆,然后在料堆上用木棒斜向和直向扎孔,孔從上向下一定要穿透,孔與孔之間距離為2 0~4 0 c m。建堆后溫度升至6 0℃左右進行第一次翻堆,而后每1~2天翻堆1次,連續翻堆3~4次。整個發酵期控制在1 0~1 5天,發酵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厭氧發酵。發酵完成后要攤開敞掉氨氣或者用3%的過磷酸鈣水進行中和。
1.裝袋 發酵好的料要盡快使用,裝袋前調節培養料p H 8。菌袋用規格為1 7 c m×3 3 c m、厚度0.0 4~0.0 5 c m的聚丙烯折角袋,采用專用裝袋機進行裝袋。培養料裝入菌袋后,插入接種棒,然后收攏袋口,系上套環,蓋緊海綿蓋。每袋裝干料0.5 k g。
2.滅菌 菌袋裝好后及時滅菌,方法有高壓滅菌和常壓滅菌。滅菌時采用筐式滅菌,即直接將菌袋裝入塑料筐上灶。高壓滅菌保持1 2 1℃3小時待其自然冷卻后出灶,常壓滅菌保持1 0 0℃1 2小時,再悶8~1 0小時出灶。
1.接種 接種室要提前消毒滅菌,當料溫降至3 0℃時按照無菌操作技術規程進行接種。接種時拔出接種棒,然后接入菌種,封閉袋口。有條件的種植者可制作枝條菌種,枝條菌種能有效解決由于接種量差異而導致的同步性不好問題,而且還有菌絲萌發快、污染率低等優點。
2.發菌管理 發菌管理在培養室進行,培養室要求清潔無污染,并進行嚴格消毒。接種完畢后同塑料筐一起搬入培養室,不要隨意搬動擠壓菌袋。接種后7~1 0天是菌種萌發定植期,應保持培養室溫度2 5~3 0℃。當菌絲布滿料面開始吃料時,即可將室內溫度調至2 5℃左右,并適當通風。發菌期間要經常檢查菌袋溫度,切忌溫度超過3 5℃。經過2 0~2 5天,菌絲長滿菌袋。
1.出耳棚與栽培床架的建造 出耳棚可以采用水泥柱支架大棚、竹木大棚或鋼架大棚,要求具備通風、保濕、遮光、降溫的條件。頂部用遮陽塑料布或者石棉瓦覆蓋,并在其上方安裝微噴管,便于夏季噴淋降溫。四周懸掛遮陽網,內部安裝懸掛式微噴,用于出菇袋的增濕和降溫。菌袋采用層架式擺放出耳,床架可用竹木搭建,也可用鋼材焊接。床架高1.5 m,寬1.5 m,每1 m一個支撐桿,長度根據菇棚而定,最下面一層距離地面2 0 c m以上,每隔3 0 c m一層,共5層。每層縱向按照1 5 c m間距綁一根竹竿,需綁8根。床架的數量根據菇房或菇棚的大小而定。
2.出菇袋的處理及擺放 菌絲已經滿袋的菌袋,用新型木耳放氣機(一種木耳專用的刺孔工具)在其菌袋上均勻扎上2 m m左右的孔6 0~8 0個,然后進行擺袋。菌袋橫臥在兩根竹桿上,每袋間距1 0 c m,隔兩根竹竿的距離(1 5 c m)擺放另1行,每層床架可擺放5行。
3.溫濕度管理 黃背木耳子實體雖在1 8~3 2℃均能生長,但以2 4~2 8℃最為適宜。當溫度經常超過3 0℃時,就要進行降溫,加大通風。出耳管理的關鍵是濕度控制,水分管理的原則是勤噴、少量噴,干濕交替,保持耳片濕潤無積水;耳片小時少噴,耳片大時多噴;陰雨天不噴或少噴,晴天干燥有風多噴;一般少時1天噴1~2次,多時1天2~3次,確保相對濕度8 5%~9 5%。
當耳片充分開展,邊緣開始下垂,就可采收。采收時用手輕輕一抹,耳片就掉下。為了方便管理,一批菇一次性采完,一般可采收3潮菇。采用本技術獲得的木耳無耳基,而且耳片大小均勻,生物轉化率高。通過統計,每個菌袋平均可產干木耳8 0~1 2 0 g,且比常規方法生產出來的木耳每公斤價格高出2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