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藥劑科(榆林719000)
曹 媛 王貴榮△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主要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和膀胱部分切除術,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對26例淺表性膀胱癌患者采取術后膀胱灌注治療防止腫瘤復發,療效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齡45~74歲,平均59.5歲。初發22例,復發4例,23例行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或電灼術,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術,均經病理檢查證實。
2 給藥方法 行經尿道電切除術者1周開始膀胱灌注;行膀胱部分切除術者兩周開始膀胱灌注。膀胱內給藥:按體表面積一次15~30/m2,將吡柔比星30 mg或40 mg溶于50 ml無菌注射用水(本藥難溶于氯化鈉注射液,固不宜用氯化鈉注射液溶解)。稀釋為500~1000μg/ml濃度,經尿道緩慢注入膀胱內,灌注藥液溫度與人體溫接近,保留0.5~1h,每5 min仰、左、右、側臥更換體位,使藥液到達膀胱各個部位,每周1次,共8次,然后改為每月1次,連續1年。
3 隨訪方法 對灌注取藥患者進行隨訪登記,主動與患者交談,關心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紹吡柔比星的藥物知識,詢問本藥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如果灌注后出現尿頻、排尿痛、血尿等膀胱刺激癥狀時屬正常,2~3d后癥狀會緩解。反應嚴重者可暫停灌注,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延長間隔灌注時間,不必中斷治療。
本組26例患者隨訪9~21月,平均13個月,所有病例均完成1個療程,24例膀胱鏡檢查未見腫瘤復發,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的尿路刺激癥狀,最早在1周出現,最遲在5周出現(平均3周),經對癥處理后緩解,輕微血尿1例,自行消失,26例均未發現全身嚴重不良反應。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且易發生的惡性腫瘤,上皮性腫瘤約占膀胱腫瘤的93.3%,術后治療,藥物選用尤為重要,抗腫瘤藥物需要合理應用,因為藥物本身可能引起嚴重不良反應。臨床醫師必須對藥物有較深的了解,包據藥代動力學特點,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大量臨床研究證實,采用定期膀胱灌注化療藥物,可有效防止膀胱癌術后復發,理想的膀胱灌注藥物應該對膀胱癌細胞敏感性高。吡柔比星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環類抗腫瘤藥物,其化學結構是在ADM的氨基糖4′位上加一個吡喃環,進入細胞核內迅速嵌入DNA核酸堿基對間,干擾轉錄過程,阻止mRNA合成,同時干擾DNA合成,抑制腫瘤生長,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用于淺表性膀胱癌治療或預防術后復發效果較好。
一般認為,膀胱癌術后灌注的藥物濃度愈高,抗腫瘤效果愈好,但不良反應也愈大,同樣藥物濃度,則在膀胱內保留時間愈長,效果愈好,但同時引起膀胱刺激癥狀也愈強烈。因此,選擇適當藥物劑量和合理灌注方法至關重要,常用的藥物包括卡介苗(BCG),塞替哌(TSPA),阿霉素(ADM),絲裂霉素(MMC),吡柔比星(T HP)等,但多因療效不滿意或副作用多而使得它們在應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實驗證明吡柔比星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環類抗腫瘤藥,其分子量664.10,灌注后吸收率小于1%,可迅速進入癌細胞內,阻抑核酸合成,吡柔比星進入癌細胞速度比阿霉素快170倍,且其心臟毒性、胃腸道反應及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較其它蒽環抗腫瘤藥物為低,作為膀胱灌注藥物預防復發是理想的選擇,治療的同時要耐心做好病人的心理治療,定期回院復查及灌注,做好隨訪記錄,定期復查膀胱鏡、肝腎功能、血常規,發現不良反應,及時處理。由于本組病例較少,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陳 曉,李 賢,韓志發,等.TURBT術后膀胱內灌注吡柔比星預防復發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1,28(6):447-448.
[2]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術,2004:974-976.
[3]王新平,王志平,馬永福,等.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腫瘤術后復發的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1,23(12):5241-5243.
[4]陳新謙.新編藥物學[M].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739-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