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震
(福建省福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8)
福建黃兔是福建省地方優良肉兔品種,因它全身披黃色短毛故名。該兔具有耐粗飼、抗病力強、泌乳力強、肉質好等優點,備受消費者和養殖戶青睞。但是在福建黃兔幼兔階段,由于其消化器官仍處于發育階段、消化機能尚不完善、腸道黏膜自身保護機能尚不健全,因而抗病力差,易受多種疫病的侵襲,導致成活率低。筆者自2007年開始進行福建黃兔科研生產實踐工作,通過對福建黃兔幼兔階段的科學飼養管理,大大提高了福建黃兔幼兔的成活率,幼兔的成活率從70%左右提高到90%?,F就仔兔飼養、幼兔營養需要、幼兔疫病預防以及提高幼兔成活率提出幾點技術措施。
1.1 自身因素
1.1.1 幼兔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胃內缺乏游離酸。幼兔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營養多、食量大,所以幼兔往往貪食。但是,由于幼兔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胃腸容積小,消化力較弱,采食過多,胃腸負擔過重,往往造成傷害。此外,幼兔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對有活力的細菌和病毒特別敏感,回腸通透性也特別大,飼養管理稍有不當,就會發生腹瀉。
1.1.2 幼兔神經調節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到驚嚇,容易造成全群驚慌,影響采食、消化及排泄,阻礙生長發育,嚴重時還能誘發疾病。
1.2 應激因素
1.2.1 斷乳。幼兔從吃乳到單純的吃料,如果沒有訓飼期,直接從吃乳過渡到吃料,不論從營養的供給、消化和吸收都不能適應。斷乳后幼兔母源抗體開始消失,自身抗體又沒有形成,感染外來病原菌就易引起發病。
1.2.2 其他應激因素。飼料改變、環境改變、氣候改變、有害有毒飼料、飲水污染、疫苗注射、藥物預防、打(刺)耳號等,這些眾多的應激因素,往往容易導致幼兔的抗病力下降而感染疾病。
1.3 疾病因素 球蟲病、巴氏桿菌病、大腸桿菌病、兔瘟等對幼兔危害最為嚴重,且由于幼兔獨立生活能力差,抗病力弱,一旦其他措施跟不上,就容易因感染疾病,造成大批死亡。
1.4 日糧營養 幼兔階段是家兔一生中增重最快的時期,在良好的條件下,日增重可達30~40 g,高的可達到50g以上,這就要求營養豐富而全面。就目前而言,對家兔營養的研究還較少,均衡營養的供給不如豬、禽等精確,所以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而導致某些營養素的缺乏。
2.1 合理控制繁殖強度 在養兔生產中,不宜過多追求每只母兔的年產仔數,應視品種(系)類型、飼養管理條件、母兔膘情及場(戶)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適宜的繁殖強度,否則會顯著降低仔、幼兔的成活率,“生的多、死的多”。
2.2 搞好仔兔育肥
2.2.1 早喂初乳,定時定量喂奶。養育好仔兔是保證幼兔成活率的前提和基礎。母兔分娩后,要讓仔兔及時吃到初乳,哺乳期內合理調整每只母兔哺乳幼兔的數量,確保哺乳期仔兔能吃足奶,杜絕“僵兔”的產生。
2.2.2 抓好早期補飼。仔兔一般在出生后16~18d開始補飼,少量多次。除每天定時喂一次奶外,還應定時喂些嫩青草和精飼料,有條件的可喂些豆漿、牛奶、豆渣拌米糠。
2.2.3 做好保溫防寒工作。母兔臨產前會拉毛做窩,對不拉毛的母兔,要進行人工拉毛。仔兔出生后因各器官系統發育不完善,加上全身無毛,耳孔閉塞,眼睛緊閉,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力和抗病力均較差。因此,要做好接產工作,冬、春季舍溫保持15℃以上,對睡眠期的仔兔,窩內溫度應不低于30℃。
2.3 提供優質飼料 由于幼兔生長快、采食量少、消化能力差,所以飼喂時要喂新鮮、體積小、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的全價日糧。日糧中的蛋白質水平應由高到低,掌握在18%~14%。要注意飼料的新鮮、多樣化,防止污染,青料不能過濕,如水分過多或有露水應在陽光下曬一段時間;粗纖維含量過高的粗硬飼料應少喂。飼喂上應定時定量,決不能任其自由采食,可減少幼兔腸胃病的發生率。在飼料配制上,要適當加入一定量的賴氨酸、蛋氨酸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添加劑,以保證幼兔對各類營養物質的需求,促使其健康生長。更換飼料時要逐步進行飼料的更換,在斷奶后第一周內仍應供給斷奶前的幼兔補充料,從第二周開始再逐漸更換,可每3 d更換1/3,直至更換完畢。剛斷奶7~10 d的幼兔消化能力弱,對植物性飼料不太適應,加上貪吃,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現象,嚴重者還會出現胃腸疾病,導致嚴重腹瀉而死亡。因此,還應在飼料中添加幫助消化和預防腸道炎癥的藥物。
2.4 供應充足飲水 幼兔單位體重對水的需求量要高于成年兔,因此,保證飲水是保持幼兔生長速度的重要前提。每天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可促進幼兔新陳代謝,避免暴飲而引起拉稀。規模兔場應使用自動飲水器,讓幼兔自由飲水。
2.5 合理分籠飼養 斷奶后的幼兔應按大小、強弱實行分籠飼養,分群籠養可使幼兔吃食均勻,生長發育均衡。一般每籠養兔3~4只,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整窩兔的采食、飲水和生長發育。對體弱有病的幼兔要單獨飼養,仔細觀察,精心管理,以利于弱小幼兔盡快恢復體況。在分籠飼養的同時,為了了解籠養兔的健康和生長情況,必須定期稱重,一般可每隔15~30 d稱重1次,如生長一直很好,可留作后備種兔。如體重增長緩慢,則應單獨飼養,加強營養,注意觀察。
2.6 適時斷奶 斷奶時間早晚,對幼兔生長發育和成活率都有較大影響。一般斷奶的時間為30 d左右。早斷奶仔兔生長緩慢,成活率低;晚斷奶不利于兔的消化和鍛煉,甚至會出現生長緩慢、成活率低的情況。對同窩仔兔發育均勻的,可一次性斷奶;對同窩仔兔發育不均的應根據其發育情況分批斷奶,發育好、體質強的先斷奶,體質弱的后斷奶。
2.7 疫病預防 幼兔階段容易引發多種疾病,抓好防疫至關重要。預防疾病應把環境消毒、藥物預防、疫苗注射及加強飼養管理相結合進行。兔場應嚴格按衛生防疫制度進行管理。一般情況下,籠舍要每天清掃;食具每周清洗1次,每月消毒1次;籠舍、生產用具、運動場、兔場環境要每月消毒1次;剩食、糞便要發酵處理;病死兔做無害化處理;及時注射兔瘟一巴氏桿菌二聯苗、大腸桿菌苗、魏氏梭菌苗等。夏季適量投服抗球蟲藥和抗生素類藥,以預防球蟲病和消化道疾病;春、秋要預防口腔炎、肺炎及感冒。飼料中經常加入大蒜、洋蔥、韭菜等殺菌作物,可預防疾病,促進幼兔生長。
在福建黃兔養殖生產中,掌握幼兔生長發育和消化生理特點、了解幼兔發病規律、加強疾病預防工作是提高幼兔成活率的根本保證。只有充分了解影響幼兔成活率的各種因素,采取相應措施,才能提高福建黃兔幼兔成活率,提高養兔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