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群 白 勝
(通聯:①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成都 610066 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
蠶業是四川傳統特色產業,是四川省委近年來確定重點發展的“十大”特色效益農業產業之一。
2011年全省養蠶農戶有120萬左右,桑園面積穩定在180萬畝,發種210萬張,產繭148萬擔。全省蠶農售繭收入22.2億元,比上年增加2.4億元,增幅12.1%;蠶桑綜合產值45億元,比上年增加5億元,增幅12.5%,實現全省農民人均增收7.52元。此外,2011年四川全省桑園間套比例達到50%以上,果葉兼用桑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桑枝食用菌實現規模生產,蠶業綜合效益得到提升。與“十一五”相比,蠶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我省蠶桑產業地位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經不再是全省出口創匯的骨干產業;由于勞動力缺乏等因素,也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此,我省主動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緊密結合產業發展特點,加快產業調整,使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
2.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四川基本形成了“桑樹一步成園、病害統防統消、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上蔟優良化”的主體技術路線,并上升為地方標準加以推廣,提升了蠶桑技術水平。農民養蠶單產、質量、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3.資源開發效益進一步提高 圍繞桑和蠶兩個資源,四川開展了桑園間作、桑園養禽、桑枝食用菌、桑椹開發、蠶沙利用、旅游文化等綜合開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如:德昌縣發展果桑,每畝實現增收3000元以上,并帶動了桑椹加工產業的發展;寧南縣在桑園內套種冬季馬鈴薯,每畝可實現增收3000元以上;珙縣大力發展桑枝食用菌,每畝桑園增收5000元以上;閬中蠶種場開發的桑椹保健醋、桑椹紅酒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樂至縣蠶沙葉綠素提取加工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帶動了畜牧業發展;嘉陵區文峰鎮通過打造“千年綢都第一坊”,大力發展蠶桑文化旅游,成為了全省農家樂旅游的一個知名品牌。
4.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 通過多年探索,“公司+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在我省初步形成,涌現出了寧南南絲路、高縣立華、珙縣智溢、自貢榮成、綿陽天虹、武勝安泰等一批帶動能力強和帶動實效顯著的龍頭企業,發展了一批如南部縣興盛、井研縣絲源、邛崍市龍盛、宜賓臨港南絲路等聯結機制好的蠶桑專業合作社。
我省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二是產品結構單一,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制約著產業可持續發展;三是規模效益不突出,戶營規模小,占縣域經濟的比重低,爭取政策支持難度大;四是技術推廣滯后,勞動強度較大,比較效益較低;五是產業化經營的利益聯結機制待完善,多數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專業合作社多數沒有發揮統一服務的功能和作用;六是良繁體系基礎脆弱,生產布局不盡合理,設備陳舊落后。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近年來極度干旱和洪澇及低溫等對蠶業生產的影響日趨嚴重,加上各蠶區對規模桑園水利排灌和機耕路投入嚴重欠賬,以及小蠶共育設施嚴重不足,蠶種場養蠶和蠶種繁育設施的老化,嚴重影響到蠶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蠶桑安全生產。為此,建議各級地方政府重點將規模桑園的水利排灌和小蠶共育設施建設,國營蠶種場的設施更新等,納入財政預算進行扶持。
2.加強產學研結合,推動新品種研發工作 按照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原則,生產單位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合,利用科研院所與直屬蠶種場形成優勢互補,加強對引進品種的改良,力爭盡快在強健性品種選育上取得突破。
3.健全良種繁育體系 建立以直屬蠶種場和科研院所為核心的省級桑蠶新品種研發基地和以縣級蠶種場為骨干的蠶種繁育基地,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進一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立穩定安全的原蠶基地,提高蠶種生產水平和質量。在產業發展核心區,建設與基地發展相適應的小蠶和桑樹種苗繁育場,形成科研院所、省直屬場、縣級蠶種場、基地繁育場配套的良種繁育體系。
4.穩定蠶桑生產規模,大力推進產業帶建設 要以我省“千億增收工程”實施為契機,充分發揮地方政策及資金優勢,推動產業發展。近年,宜賓市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建設10萬畝蠶桑循環經濟產業帶已在高縣、珙縣啟動;涼山州30萬畝生態高效蠶桑產業帶建設在安寧河谷和金沙江流域開始建設;南充市“雙百萬工程”實施4年多來,已經在規模化發展、多元化開發、立體蠶業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5.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升蠶桑生產的科技水平 科技創新是2012年中央和四川省委1號文件的重要內容之一。推動產業技術進步,開展高效蠶桑生產技術研究,從優化區域布局、高水平規劃蠶桑基地、突出解決省力化技術應用、拓展蠶桑產品多元化、桑園土地立體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總結生產一線應用成果,結合科研新成果,力爭盡快形成指導產業發展的一套技術體系,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要利用陽光工程、農業產業科技入戶、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鄉鎮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等項目,培養懂技術的鄉鎮干部,培育懂技術會管理的蠶桑專業大戶,不斷提高我省蠶業科技水平,提高養蠶單產和質量,提高蠶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