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懷忠
(通聯:成都市郫縣農村發展局 611700)
稻曲病又名綠黑穗病、谷花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稻綠核菌引起的水稻穗期重要病害,該病發生于穗部,危害谷粒,俗稱“豐產果”。該病的發生受氣候因素、品種抗性、栽培模式、肥水管理水平等影響較大,預防時間難以掌握,近年來發病程度成逐年上升趨勢。該病的發生對水稻的結實率、千粒重以及對加工后大米整米率造成嚴重的影響,且人畜誤食還會引起中毒。目前,生產上急需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來控制水稻稻曲病的發生危害。2010~2011年,郫縣植物檢疫站用兩年的時間對5%的井岡霉素A、2.5%文曲寧、3%井岡.嘧甘素、30%愛苗乳油等藥劑進行了田間藥效對比試驗和最佳施藥時間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供試品種 2010年為Ⅱ優725,2011年為岡優188。
2.供試藥劑及處理
(1)2010年 處理1:43%好力克懸浮劑15ml/畝;處理2:30%愛苗乳油15ml/畝;處理 3:2.5%紋曲寧水劑300ml/畝;處理4:5%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A100g/畝;處理5:苗騰(3%井岡·嘧甘素)200ml/畝;處理 6:清水(對照)。
(2)2011年 處理1: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戊唑醇43%懸浮劑15ml/畝;處理2:先正達公司,愛苗30%乳油15ml/畝;處理3:武漢科諾化工有限責任公司5%井岡霉素A可濕性粉劑100g/畝;處理4:2.5%紋曲寧水劑300ml/畝;處理5:中國農業大學李健強教授提供小檗堿0.5%水劑300ml/畝;處理 6:清水(CK)。
3.試驗地點 郫縣古城鎮花牌村糧經基地。
4.試驗設計
(1)藥劑篩選試驗 試驗設計:所選每種藥劑作為1個處理,另設1個清水處理(CK),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兩次施藥,在水稻破口前5天施第一次藥,其后7天施第二次藥。
(2)防治時間梯度試驗 2010年用30%愛苗乳油15ml/畝,2011年用2.5%紋曲寧水劑300ml/畝,分別按以下時期和次數施藥作處理,同樣設置3次重復。處理1:水稻破口期前5天施用1次;處理2:水稻破口期前3天施用1次;處理3:水稻破口期施用1次;處理4:用藥劑帥選試驗的清水處理作對照,不另設對照。
5.試驗方法 同一年份各試驗處理安排在同一田塊進行,試驗田選常年稻曲病重發的田塊,采用常規栽培和管理措施。各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間間距50cm,重復間留工作行60cm,四周設保護行4行。每次施藥分別按試驗設計用量常規兌水噴霧,每畝用水量按50kg計算。試驗田移栽返青后防治1次螟蟲,分蘗末期(田間秧苗封行時)防治紋枯病,以后不再施用防治病害的藥劑;水稻破口期防治一次螟蟲。
在水稻臘熟期病情基本穩定后,每個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連續取10株,調查記載總穗數和病穗數,以及各病穗上的病粒數.分別計算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數和病指防效。
1.藥劑試驗數據處理
(1)病穗防效 2010年:處理 5、90.77%>處理 4、87.88%>處理 3、70.80%>處理 1、57.02%>處理 2、54.55%。2011年:處理3、83.60%>處理4、81.57%>處理 2、70.76%>處理 1、45.58%>處理 5、12.49%。
(2)病指防效 2010年:處理 5、93.6%>處理4、91.8%>處理3、81%>處理1、64.24%>處理2、60.4%。2011年:處理 3、84.74%>處理 4、73.7%>處理 2、65.26%>處理 1、47.24%>處理 5、12.5%。
2.梯度試驗數據處理
(1)2010年病穗、病指防效 處理2、75.95%,74.24%> 處 理 1、75.63%,67.49%>處理3、52%,66.25%。
(2)2011年病穗、病指防效 處理1、73.7%,81.57%>處理 2、64.9%,59.7%>處理 3、61.2%,50.41%。
從兩次試驗數據分析得出如下結論:3%井岡嘧甘素水劑、5%井岡霉素A可濕性粉劑、2.5%紋曲寧水劑在水稻稻曲病防治上效果顯著,穩定性強,應作為防治稻曲病的主推藥劑。施藥時間應掌握在水稻抽穗前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