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剛
(徐州金牌藥業有限公司,江蘇徐州 221600)
如何保障疫苗的免疫效果
董志剛
(徐州金牌藥業有限公司,江蘇徐州 221600)
長期以來,畜禽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一直是影響我國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危害程度日趨嚴重。據測算,我國每年僅動物發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損失近400億元,相當于養殖業產值增量的60%左右。雖然造成這種損失的原因很多,但是免疫失敗或缺乏免疫保護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可見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對養殖業的影響,在促進養殖業的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生產實踐中,對畜禽免疫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動物、疫(菌)苗、免疫操作和免疫監測及管理等,因此只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綜合分析,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就能使動物獲得堅強的免疫力,降低傳染性疾病對畜禽養殖業的危害。
1.動物種類和品種。不同種類的動物對同一種病原的抵抗力不同,即使同一種動物,其不同品系對同一種病原的抵抗力也可能不同。隨著現代動物育種技術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培育對某種疫病具有特殊抵抗力的動物品種。因此,選擇抵抗力強的品種或品系對抵御疫病的侵襲具有重要的意義。
2.動物的健康狀況。預防接種的基本原理是將疫苗作為外來抗原引入動物機體內,然后動物機體通過一系列的免疫應答反應產生針對該抗原的免疫抗體,從而對該抗原引發的疾病產生免疫力。只有在動物機體處于健康狀況時上述免疫應答反應才能順利、充分地進行,才能產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在進行免疫接種前應對動物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對于患有疾病,特別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動物、營養不良消瘦的動物、處于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后期的動物、因飼養管理條件改變而處于應激狀態的動物應暫緩接種疫苗,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待條件改善后再進行預防接種。
3.飼養方式。目前我國的畜禽飼養方式主要包括集約化飼養和散養兩種方式。與散養方式相比,集約化飼養的群相對比較固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原在不同群之間的傳播,此外集約化飼養場的技術力量及思想重視程度都較散養戶高,因此集約化飼養的畜禽的免疫力要比散養的高。在目前情況下,盡力采取集約化方式飼養,對于散養戶在疫病預防上采取集約化的管理是提高畜禽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1.疫(菌)苗的選擇。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疫(菌)苗種類繁多,同一類產品有不同的廠家在生產,一方面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但同時也有可能存在魚目混珠的情況,給選購合適的疫(菌)苗增加了難度。因此,用戶在選擇疫(菌)苗時最好在有經驗的獸醫指導下選購,同時注意購買的疫(菌)苗應該是由國家獸醫科研單位研制經實踐證明免疫性能良好,而且生產企業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GMP認證,進口疫(菌)苗應選擇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并有中外文說明的。此外還應當注意要選購包裝完好的產品,不要購買無標簽、包裝瓶和瓶蓋破損、生產日期及保質期標注不明、無詳細說明書的產品,如果瓶內疫(菌)苗性狀與說明書上所述不符的也盡量不要購買。在疫(菌)苗的選擇上還應該注意是選擇單聯苗還是選擇多聯苗,一般來說單聯苗的免疫效果優于多聯苗,比如有報道說兔的“四聯苗”和“三聯苗”對兔瘟的免疫效果不如兔瘟單聯苗。但也不能都選用單聯苗,因為都選用單聯苗一方面會增加技術人員工作量和養殖成本,另一方面也會給接種動物造成較大的應激反應而影響其生產性能。在生產實踐中應根據本地區和疫病流行情況制定最佳的免疫程序,一般來說對于該地區發生和流行面以及危害程度較大的疫病盡可能采用單聯疫(菌)苗。此外對新增設的疫(菌)苗要先作小群試驗,對已確定免疫程序上的疫(菌)苗品種,在使用過程中若需更換疫(菌)苗的生產廠家,最好也作一下小群試驗。
2.疫(菌)苗的運輸及儲存。一般來說,疫(菌)苗的保存條件分為常溫、冷藏和冷凍保存三種,不同的疫(菌)苗應按照說明書的要求在相應的條件下保存才能不影響其質量,如果需要冷藏或常溫保存的疫(菌)苗因為溫度過低導致凍結或需要冷凍保存的疫(菌)苗因為溫度過高而發生融化都會影響其保質期,導致效力降低,甚至完全失效。比如雞新城疫Ⅰ系、Ⅱ系弱毒疫苗,在零下15℃條件下保存,有效期可達2年;在0℃~4℃條件下保存,有效期為8個月,在10℃~15℃條件下保存,有效期3個月;而在25℃~30℃條件下保存,有效期僅10 d。因此不管是在運輸過程中還是在儲存時都應當密切注意環境的溫度變化。對于未按照要求保存的疫(菌)苗最好不用,若必須使用應在使用前進行質量檢驗,如對某些活菌苗經過不同條件的保存和運輸后,在使用前要重新進行活菌計數,接種劑量按實際存活菌數計算。
3.疫(菌)苗的接種方法。疫(菌)苗的接種方法包括群體接種和個體接種兩種,群體接種如氣霧免疫、飲水免疫和喂飲免疫等,個體免疫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點眼、刺種等。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如群體接種省時省力,節約成本,但其免疫效果不均衡,個別個體不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個體接種使每個個體都能夠接受足夠的免疫量,但費時費力,成本較高。因此各養殖場戶應根據疫(菌)苗說明書的要求和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接種方式。
此外,在接種時按照操作規程進行,避免操作不當對免疫效果的影響。如在接種前應對所用器具如針頭、針管等進行蒸煮消毒,需要稀釋的疫(菌)苗應根據每瓶分裝量,安裝說明書要求用規定的稀釋液稀釋到規定的倍數,且稀釋的藥液當天用完,隔日不能使用;在注射接種時吸藥針頭和注射針頭分開,避免污染藥液,注射時應足量注射,避免“打飛針”造成藥液流失;注射后避免按壓注射部位,防止藥液可能會由針眼流出。
免疫程序又稱免疫計劃,就是根據當地疫情、動物機體狀況、現有疫(菌)苗的性能,為使動物機體獲得穩定的免疫力,選用適當的疫(菌)苗,安排在適當的時間給動物進行免疫接種。在制定免疫計劃時應根據疫病的流行特點及規律、動物的年齡和用途、幼齡動物的母源抗體水平以及疫(菌)苗的種類、性質和接種途徑等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
1.母源抗體水平對免疫程序的影響。母源抗體是幼齡動物經血液循環或初乳等途徑由母體獲得的對某些疾病的抵抗能力,該抗體一方面能使動物避免一些疫病的侵襲,另一方面也會給疫苗接種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弱毒活疫苗。如果在母源抗體水平較高時接種,會有大量的接種疫苗被母源抗體中和而減少抗原的有效量,從而降低針對該病原的抗體水平;但是如果母源抗體過低時才開始接種疫苗又會有一段時間內抗體水平較低,形成所謂的“空白期”,因此接種時間最好依據免疫監測結果、有關專家或廠家推薦的免疫時間等確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種類母源抗體的水平及半衰期不同,即使同一種抗體其在不同動物體內的水平也不盡相同。比如雛雞的母源抗體一般在出殼后3~5 d內達到頂峰,而后迅速下降,半衰期4.5 d左右,高母源抗體17~21 d左右即喪失對雛雞的保護力,低母源抗體10~14 d即喪失保護力。因此了解動物母源抗體的消長規律,選擇最佳的接種時間對提高動物免疫力有重要的意義。
2.疫(菌)苗種類對免疫程序的影響。許多傳染病病原存在若干種不同的毒株或血清型,因此針對同一種疫病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疫苗。在生產過程中有些病毒或細菌會發生變異,出現超強毒株或新血清型,或現場毒株具有很高的毒力,這時就應該有針對性地調整免疫程序,選擇合適的疫(菌)苗進行接種才能獲得較好的免疫效果。如雞馬立克氏病的免疫方案應根據污染程度和歷年的接種情況而定。如果環境中不存在超強馬立克病毒,往年用HVT苗效果好的,則可繼續使用,相反應改用HVT+ACMTm1或用Z4+HVT二價苗,或用814+SB-1+HVT三價苗。上述3種苗在馬立克氏病毒污染嚴重或存在超強馬立克氏病毒的環境使用,能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再比如有報道認為在新城疫病毒污染嚴重的情況下,用N79等免疫原性較好的疫苗作首免,比用新城疫Ⅱ系苗效果要好得多,用新城疫滅活油乳苗作加強免疫,能產生高而均勻的抗體。
3.多種疫苗或多次免疫時間對免疫程序的影響。如果同一時間需要接種兩種以上疫苗時,或同一類疫苗需要多次接種時,要考慮疫苗之間或多次接種之間的相互影響,只有疫苗間在引起免疫反應時互不干擾或有相互促進作用時,才能同時接種。如果互相間有抑制作用,則不能同時使用,以免影響免疫效果。如雞新城疫和傳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和馬立克氏病等進行兩兩混合同免。有的是可以混用,但有的混合后就會產生互相干擾,影響其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敗。據試驗證實,當免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每只雞疫苗量小于免疫新城疫的每只雞的疫苗量時,抗體不會產生干擾現象,但當免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疫苗量大于免疫新城疫疫苗量時,則傳染性支氣管炎就會對新城疫的免疫產生嚴重干擾。據報道,傳染性喉氣管炎疫苗、傳染性支氣管炎野毒都會干擾其它疫苗抗體的產生。除非經過確切試驗證實或廠家對疫苗互相干擾已作考慮后所研究的聯苗可以混用外一般以不混用為妥。再比如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禽霍亂活苗或支原體活苗之間的免疫時間間隔至少為10 d,因為這些疫苗都作用于雞的呼吸道組織,如果免疫的時間太接近,會導致相互干擾或急性反應。
1.加強免疫前、后的免疫監測。免疫監測一般是采用免疫學方法測定免疫動物群血清抗體的平均滴度,比較接種前后滴度升高的幅度及其持續時間來評價動物的保護力或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接種后的平均抗體滴度比接種前升高4倍以上,即認為免疫效果良好;如果小于4倍,則認為免疫效果不佳或需要重新進行免疫接種。此外,通過免疫監測結果還可以評價疫苗的選擇是否合理、免疫時機的選擇是否合適、接種劑量是否準確等。在免疫的同時選擇良好的監測手段,建立和執行可行的免疫監測程序,來優化免疫程序并確保免疫效果,才能最終達到控制疫病的目的。目前,有條件的養殖場(戶)可以自己建立機構,一般都設有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沒有條件的可以到當地動物防疫監督,均可開展免疫監測,可為廣大養殖場(戶)進行免疫效果評估,廣大養殖場(戶)最好選擇水平較高、相對固定的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建立本場主要疫病免疫抗體動態變化的標準曲線,使免疫工作更有的放矢、更有效,對于更好地搞好本場的疫病防疫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
2.加強免疫后的管理工作。接種疫(菌)苗后,要加強對禽群的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對禽只的影響。弱毒苗以及滅活苗的使用,對禽體來說也是一個弱的應激,而接種疫(菌)苗后一般要經過約1~2周的時間機體才能產生一定的免疫力,因此這期間需要做好更為細致的管理工作,切不能認為用了苗即完事。可以適當在禽群飼料中補充一些諸如維生素C、維生素E之類增強體質的營養物質,在飲水中加入抗應激類藥品,減少冷熱、擁擠、潮濕、通風不良、有害氣體濃度過大等應激因素的影響,以確保機體順利地產生足夠的免疫力。要特別注意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否則很可能導致免疫失敗。也有人認為使用免疫增強劑以增強免疫效果。免疫增強劑的種類很多,如免疫型中草藥,其不僅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增強動物機體的免疫機能,而且還能促進雞的生長發育,且沒有藥物殘留。免疫型中草藥以補虛藥和清熱藥為主。
疫苗反應的治療方法。在注射疫苗時, 由于疫苗質量、操作不當或個體體質差異等多種原此外還應當注意對一些疫苗反應的處理。在接種疫苗后個別家畜會出現輕度精神萎靡或不安、食欲減少和體溫稍高等情況,一般這種癥狀可自行減輕或消失。如果出現氣喘、呼吸加快、眼結膜充血、發抖、皮膚發紫、口吐白沫、時常排糞、后肢不穩或倒地抽搐等急性反應,提示可能出現過敏反應,此時應盡快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若心臟衰竭、皮膚發紺可注射安鈉咖,并注意保溫、通風和給予充足干凈的飲水。
3.非特異性免疫是所有特異性免疫的基礎。動物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多種因素都可能對該過程產生影響。機體的免疫力主要依賴于非特異性免疫力的提高,因為特異性免疫力的諸多缺陷,使得免疫力的提高并不完善、也不徹底,而非特異性免疫力是所有免疫力的基礎,除了能夠提高雞群的整體抵抗力以外,還能夠使雞群的特異性免疫力進一步加強,如果非特異性的免疫力能使特異性免疫抗體提高一個滴度,那么其非特異性免疫力對畜禽群體的保護將會具有比單純的特異性保護更為強大的整體保護。其意義要比單純的特異性免疫力的提高更為重要!而現在人們對非特異性免疫力還缺乏充分的認識,往往只重視特異性免疫力而忽視了非特異性免疫力的提高,那是錯誤的。只有提高畜禽的綜合免疫保護力(包括非特異和特異性免疫力),才能夠取得更好地保護。
總之,在生產過程中,必須采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盡力降低或避免對免疫應答過程的不利影響,積極探索能夠促進和加強這一過程的條件,對于使動物建立堅強的免疫力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