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青
(秦皇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河北秦皇島 066000)
如何有效控制動物產品中獸藥殘留
林艷青
(秦皇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河北秦皇島 066000)
對于今天的我們,可食性畜產品的選擇已不成問題,目前困擾人們的主要是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問題。獸藥、食品添加劑在畜產品中的殘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二惡英事件、蘇丹紅事件、瘦肉精中毒、三聚氰胺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民高度關注的焦點。畜產品安全檢驗部門在目前的形勢下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十分嚴峻,必須重新認識、重視并充分發揮監督檢驗監測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防線作用,加強在科學技術和行政法規方面的研究,保障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和諧和人民身體健康。
目前,一些公認的重要食源性危害有農藥殘留、獸藥殘留、抗生素殘留、重要有機物污染、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劑和人畜共患疾病病原體等的污染。本文重點講述有效控制獸藥殘留,確保食品安全。
1.在生態環境中的殘留:種植環節、養殖環節。
2.在動物性食品中的殘留:肉、蛋、奶。
1.抗生素、抗菌素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四環素類、氯霉素類、喹諾酮類、磺胺類、硝基呋喃類等。
2.抗寄生蟲類。氯硝柳胺、阿苯達唑、孔雀石綠、六六六、敵百蟲等。
3.生長促進劑類。β-興奮劑類如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等。
4.性激素類。己烯雌酚、甲基睪丸酮及其鹽、酯制劑。
5.催眠鎮靜劑類。氯丙嗪、安定等。
6.其它化學物質。目前已知的外源性化學物質達500萬種以上,其中至少6萬種已經進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如三聚氰胺、蘇丹紅、二惡英、重金屬殘留(汞、鎘)等。其中抗生素和化學合成的抗菌素是最主要的獸藥殘留。
1.直接原因。由于科學知識的缺乏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不遵守休藥期的規定、非法使用違禁藥物、不合理用藥等是造成獸藥殘留超標的主要原因。其中未能正確遵守休藥期是獸藥殘留超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導致了動物源性食品中的獸藥殘留,攝入人體后影響人類的健康;另一方面,各種養殖場大量排泄物(包括糞便、尿等)向周圍環境排放,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2.宏觀控制措施方面。第一,《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建立較晚,法制體系尚未完善難以做到“從飼料到餐桌”的全程監管,一些地方不監不查、漏監漏查仍然存在。第二,監管監測手段落后,停留于傳統式、突擊式、運動式的抽查。這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一些商人的投機僥幸心理,特別是偏僻地方的地下小作坊,使執法部門監測部門鞭長莫及。第三,監測標準范圍狹窄,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 439條農藥最高殘留標準,而我國《食品衛生法》卻僅對104種農藥在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殘留量共291個指標。很多情況是獸藥殘留危害已經形成,檢測方法仍在研究當中。同時我國目前對食品安全的檢測、監控手段,還不能完全適應變化后的社會實際,很多項目的檢測儀器和方法只能在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而且周期長,成本高。
1.國外獸藥殘留的控制現狀。動物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在發達國家很早就已被關注。早在1998年,歐盟就已禁止螺旋霉素、泰樂霉素、維及尼霉素和鋅-桿菌肽等一系列人畜共用的抗生素被用作飼料添加劑。2002年3月底,歐洲委員會提議“歐盟將全面禁止在飼料中使用生長素類抗生素作為飼料促生長添加劑”。而目前被批準使用而僅存的4種飼料促生長添加劑,也將在2006年1月前逐步退出,這就說明了促生長抗生素將在歐盟壽終正寢。瑞典政府自1986年禁止在供肉食的動物飼料中添加各種抗生素,至今已有17年歷史。其通過改善衛生條件達到動物防病目的的“瑞典模式”更為各國所稱道。加拿大科學家日前呼吁,要更加嚴格控制農牧場對牲畜使用抗生素,以抑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耐藥性超級病菌。另外,在1997年FAO(糧農組織)就要求停止或禁止使用抗生素促生長劑。1998年12月又提議在10年內淘汰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目前,聯合國FAO/WTO(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及發達國家對食品中抗生素的限制越來越嚴,并特別規定人用抗生素不得用于動物。
2.國內獸藥殘留的控制現狀。
我國農業部自1997年以來,先后發布了《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量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成立了全國獸藥殘留專家委員會,并開始建立全國范圍的獸藥殘留監控體系。這是我國對藥物殘留監控、保證動物性食品安全可靠的有力舉措。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有關藥物殘留立法、檢測方法標準化以及藥物殘留監控體系的完善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已經加入WTO,應盡快縮小這方面的差距,完善獸藥殘留立法和監控體系。盡管如此,我國肉蛋奶的出口形勢仍相當嚴峻,今后發達國家低價、低殘留的動物性食品勢必大量涌入我國。如果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但我國的動物性產品出口不暢,而且連在國內市場的地位也會受到嚴重沖擊。如何提高動物產品的品質,減少其藥物殘留,已成為我國和國際動物產品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獸藥殘留的控制。
1.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規范獸藥的安全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規定了獸藥的使用對象、期限、劑量以及休藥期等,禁止使用違禁藥物和未被批準的藥物;限制或禁止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藥物或可能具有“三致”作用和過敏反應的藥物,尤其是禁止將它們作為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對允許使用的獸藥要遵守休藥期規定,對藥物添加劑必須嚴格執行使用規定和休藥期規定。加大監控力度,嚴把檢驗監測關,嚴防獸藥殘留超標的產品進入市場,對超標者給予銷毀和處罰,促使畜禽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換,使獸藥殘留超標的產品無銷路、無市場、迫使廣大養殖場戶科學合理使用獸藥、遵守休藥期的規定,從而控制獸藥殘留,著力改變以前一些傳統式、突擊式、運動式的抽查。因為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一些不法者的投機僥幸心理,特別是地處城鄉的一些地下小作坊,使執法部門鞭長莫及。
2.建立和完善獸藥殘留檢測網絡結構。完善各級獸藥殘留機構的建設,形成中央至地方獸藥殘留檢測網絡結構。加大投入,開展藥物殘留的基礎研究和實際監控工作,盡快建立起適合本地并與國際接軌的獸藥殘留監控體系,實施好本區域的殘留監控計劃,力爭將殘留危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3.大力發展綠色畜牧業,建立生物安全體系。
(1)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生物安全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疫病的預防體系,它從建場時就開始考慮人、畜的安全。整個生物安全體系的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宗旨就是排除疫病威脅,阻斷引起畜禽疾病及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進入畜間群體中。它的具體內容包括:環境控制、人員的控制、畜禽生產群的控制、飼料和飲水的控制,以及對物品、設施和工具的清潔與消毒處理,墊料和廢棄物、污物的處理。發展綠色畜牧業一方面要求在生產肉、蛋、奶的過程中,在飼料來源、飼料加工配制、飼養管理、飼養環境、疾病防治、屠宰加工等各個環節中,嚴格按照國內和國際所規定的衛生標準來實施生產,防止產品被污染,防止產品中藥物殘留超標;另一方面,要推廣應用綠色飼料添加劑,如飼用酶制劑、飼用微生物制劑、酸化劑、活性多肽、寡聚精、防霉制劑、茶多酚、大蒜素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這些綠色飼料添加劑對畜禽、人類無害,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2)提高用藥的科學性。積極向廣大農戶、養殖戶普及專業知識,要宣傳科學用藥,不要誤導。什么藥好用,什么藥不好用,什么藥不能用,什么藥該什么時間用,畜禽某一生長階段用什么藥物,應該停藥多少天,這些在我國允許使用的獸藥中都有規定。舉例說,假如喂了青霉素的豬,屠宰前一定要停藥3~5天。各種藥的停藥期,大多數用戶不太清楚,需要科學普及。另一方面是要防止廣告誤導養殖戶,目前我國多數獸藥廠的產品很少標有停藥期限。宣傳上的誤導加之養殖戶的知識缺乏,二者結合造成藥殘問題更為突出。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有效監控藥殘。
(3)嚴格掌握用藥劑量。要嚴格用藥量和微量元素添加量。要降低藥殘,使用獸藥或飼料添加劑應合理、科學,以人體健康為重。要科學配方用藥,不能為提高某一方面指標而亂用藥,違禁藥品更不能用。像砷制劑,盡管我國還允許使用,但很多專家已提出異議。還有高銅的污染,遠遠超過20~30 mg/kg的添加量。這些污染通過食物鏈都會進入人體,對血液影響較大,也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經方面的問題,所產生的都是遠期效應。現在很多疾病,特別是癌癥和腫瘤的發病率升高,就與整體環境素質下降有關。
(4)藥物合理配伍,堅持低毒、安全、高效。控制藥殘,在規范用藥的前提下,合理配伍也是至關重要的。藥物添加劑要強調合理配伍,飼料中添加兩、三種藥物,這些藥物之間有什么作用,能發生什么反應,根據藥物性質、藥理變化,可以推斷某幾種能否添加在一起。合理配伍,就是要食用安全第一。要推銷好的藥物、好的藥物添加劑,盡可能用殘留少、無污染、無耐藥性、環保型的藥物。
(5)加大對畜牧業相關行業的監督監察力度。飼料、獸藥以及屠宰、流通等環節對畜產品的安全性影響不容低估。國家應加強對飼料、獸藥等產品的管理,嚴禁生產、經營、使用違禁藥物和激素以及超量使用抗生素等;同時要做好強制免疫、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等工作,保證畜牧業產業化鏈條的整體凈化。全力打擊違禁藥品的非法生產和使用。在畜禽產品生產中凡使用違禁藥品,無論直接飼喂,還是飼料添加,只要發現,都應狠狠打擊。對違法者手軟,就是對消費者的犯罪。只有加大打擊力度,才能有效監控藥殘問題。嚴禁人畜共用藥品。在國外,尤其是歐盟國家,嚴禁人畜共用同種抗生素。我國人獸共用藥的抗生素主要是四環素、金霉素、土霉素類。治療藥物一般都是短期使用,針對急性疫情,危害還不是很大。危害較大的是添加人畜共用的藥類。這在歐盟國家是絕對禁止的。我國雖有標準,但在實際應用中,有超劑量趨勢。允許用的加大劑量,不允許用的也非法使用。盡管農業部和有關部門近幾年在獸藥使用上加大打擊力度,但還有受經濟利益驅動的以身試法者,鉆國家檢測手段不全的空子,這樣的飼料廠和養殖戶應該受到經濟制裁和法律制裁,才能起到監控藥殘的作用。
(6)開發中藥飼料添加劑及自然畜產品名牌。在國際消費市場日益重視綠色、天然、安全藥品和推崇返璞歸真的今天,要大力開發中藥飼料添加劑。由于天然中草藥具有其獨特的作用,所以用中草藥制劑、中草藥添加劑既可防治畜禽疾病,又不違背自然畜牧業的宗旨。目前,在歐洲由于食品安全受瘋牛病、口蹄疫、二惡英、除草醚等事件的影響,許多消費者已經不愿意購買以現代方式生產的畜產品,而紛紛爭購自然畜產品,因此歐洲正全面興起“自然畜牧業”的浪潮。于是出現了自然畜牧業的農場、自然畜產品的產量和銷售收入迅速增加的現象,市場機制正引導現行畜牧業向自然畜牧業方向發展。這說明,現代畜牧業將加速向可持續的自然畜牧業過渡。
(7)加強藥物殘留分析方法的學習和引進。建立快速、高效、精準的藥物殘留分析方法是有效控制動物性產品中藥物殘留的關鍵措施。因此,未來應首先發展簡單、快速、準確、靈敏和便攜化的篩選性多殘留分析技術;發展高效、高靈敏的聯用技術。
綜上所述,獸藥殘留是涉及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應重視和加強檢測工作,并努力研究發展一些簡單、快速和便攜化的篩選多殘留分析技術;發展高效、高靈敏的聯用技術和多殘留組分確證技術,如LC—MS、CZE—MS;實現分析過程自動化或智能化,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成本,保證消費者的健康,建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