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郭 鵬
垃圾分類“再上路”
□ 本刊記者 郭 鵬
初冬的清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清水苑小區四號樓四單元,一對剛入住的年輕夫婦將滿滿的幾袋房屋裝修余料,隨手扔進了樓下標記著“廚余”的綠色垃圾桶里。
此舉正好被站在垃圾桶旁邊的老人鄭清秀看到,老人嘴角輕微動了一下。當年輕夫婦轉身離開的時候,鄭清秀叫住了他們,并彎腰將剛才那袋垃圾掏了出來。
老人告訴這對夫婦,“這三個是垃圾分類的專用桶,生活垃圾不能隨便丟掉。”隨后,老人將垃圾袋打開,用手一樣一樣地將垃圾歸成幾個小堆,然后放進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里。
鄭清秀是清水苑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她指指胳膊上的綠袖標,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這就是她的工作,“自己挑垃圾,也告訴別人怎樣分垃圾。”
據了解,自2010年北京市大力推廣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北京市已采取加強源頭分類收集運輸及中間轉運環節的分類方式,在1800個試點小區開啟了生活垃圾分類,涉及16個區縣、101.85萬戶、300多萬人。
清水苑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宋淑賢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清水苑小區是今年9月5日剛被確立的新一批垃圾分類試點之一。目前,清水苑小區只有四號樓四單元為試點單元,其他的單元不在試點范圍內。
“這個試點單元是由街道和區里商議后選定的,考慮到這個單元的居民基本都是在機關單位上班,素質相對高一些,垃圾分類相對容易推進一些。”宋淑賢說。
據介紹,清水苑小區希望通過這個試點單元影響其他單元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到12月底,小區會聯合街道的環衛所進行評比,對優秀的分類家庭給予一些獎勵。
至于其他單元何時能開展分類工作,宋淑賢表示,會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等試點單元有了成效之后,再推動多個單元進行垃圾分類。
事實上,垃圾分類在北京已有多年歷史。早在2000年6月,住建部就已確定北京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在垃圾分類上已探索多年。
“綠袖標”鄭清秀表示,經過社區工作人員和她這幾個月的宣傳倡導,大部分居民對垃圾分類有了意識,也會主動配合。而一部分居民因為自身傳統觀念,要他們改變生活習慣,仍然比較困難。“老年人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但是很多年輕人還沒養成這樣的習慣,特別是現在出租房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宣傳和執行起來會比較困難。”
外來流動人口成為小區垃圾分類的難點,對位于東城區的東四塊玉小區來說也有著同樣的困惑。小區物業的副經理耿麗鵬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有些租戶很多時候并不配合“綠袖標”的工作,有的租戶剛被指導員的辛苦和熱心行為打動,卻沒幾天就搬走了。
有著7棟住宅樓、400多戶居民的東四塊玉小區目前垃圾投放準確率已經達到70%,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5%。值得一提的是,該小區2003年就安裝并運行了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
據耿麗鵬介紹,該小區每天會進行30公斤的廚余垃圾就地處理,通過設備運行工作,這些廚余垃圾被加工成花肥,當花肥積攢到一定數量后,再免費分配給小區的居民使用。
東城區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市容管理科負責人孫治中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東城區140個分類小區中,目前有4個小區安裝并運行了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其他的136個小區由小區安排專業隊伍每日進行廚余垃圾的上門收運,保證日產日清,從而保證各小區垃圾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環節的有效銜接。

11月30日,北京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社區“綠廚小屋”環保綠卡發放儀式現場。圖/郭鵬
盡管東四塊玉小區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工作過程中,一直在積極配合并努力行動,也取得了很好效果,但困難依然存在。
耿麗鵬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小區的垃圾處理設備每年會產生近4000元的費用,這些費用都由小區物業自己承擔。她希望區政府能加大對小區物業的扶持力度,“因為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一部分是由居民完成的,另一部分就是物業做的。”她認為光靠“綠袖標”和物業公司的一腔熱情,對實現垃圾分類來說不是長久之計。
根據《北京市2010—2012年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折子工程》要求,東城區分別在三年開展了45個、63個、32個居住小區垃圾分類達標建設工作。其中,2012年的小區建設任務已經提前完成,目前共有140個小區達到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居住小區標準,占東城區居住小區個數的60%,共涉及居民7.02萬戶、20.67萬人,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總數達到了694人。
數字很光鮮,但不能忽視數字以外的現實。
《民生周刊》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被定為垃圾分類試點和已經達標的小區都是一些配套成熟、管理完善的小區,而那些老舊小區還沒有享受垃圾分類的資格。
在離清水苑小區不遠的新中西里小區,《民生周刊》記者看到,該小區破舊不堪,每個樓道口前面放著一個臟舊的大垃圾桶。《民生周刊》記者向該小區的一位居民詢問是否有分類垃圾桶時,這位居民表示沒聽說過這種垃圾桶。“誰管我們這啊,小區連個物業都沒有。”
針對這種情況,孫治中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老舊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區已經進行多次開會研究,但是由于條件落后,要想在老舊小區推行垃圾分類還有待時日。
在幾個老舊小區里,《民生周刊》記者向多位路人詢問,是否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不太清楚,如果有分類垃圾桶的話可能就知道了”一類的回答,對垃圾具體的分類及如何劃分等概念都不明確。
對此,孫治中表示,今后將繼續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并聯合區房管局小區辦對分類小區物業經理定期開展培訓和參觀活動,樹立和推廣如東四塊玉南街四號院等優秀物業小區試點,注重發揮物業公司在分類小區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物業公司配合好、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據悉,東城區自啟動垃圾分類活動以來,以“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為主題,以每個“周四垃圾減量日”為載體,廣泛征集“家庭垃圾減分小妙招”,積極組織市民參加“垃圾文明一日游”等一系列寓教于樂的活動,動員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學習掌握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知識。
在采訪過程中,很多小區居民關注的焦點是:分類后的垃圾究竟進行怎樣的處理?垃圾運走后,沒有分類的垃圾和分類后的垃圾最終會不會混合在一起?
北京清華規劃院副院長梁偉曾就此問題表示,“我認為末端處置方式是決定性的。如果只是簡單填埋,市民垃圾分類做得再完美,那么每當看到垃圾車將不同的垃圾倒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感覺肯定是崩潰。”
對于部分居民對垃圾混裝等問題的擔心,東城區相關部門也在進行著多方面的努力。
11月12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在官網上公布了一則消息:東城區城管委召開了關于4個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問題通報整改會議,會上通報了北新橋街道海運倉小區、體育館路街道體委13號樓小區、龍潭街道幸福家園小區未分類收集的具體問題及東花市街道花市棗苑廚余設備啟用的問題,會議當場發放了市垃圾渣土管理處檢查時拍攝的照片,并通報了東城區城管委對4個小區的復查結果。
對此,孫治中認為,目前東城區已在全市率先將分類小區建設和維護情況納入城區網格監督系統,即區城管委與區城管監督中心合作,聘請了區監督中心90名網格監督員進行達標分類小區的日常檢查工作,各監督員對相關問題直接拍照上傳,檢查結果納入全區考核評價,實行“周檢查”、“月通報”、“季評價”、“年評比”制度;從10月17日起正式開始檢查,目前共檢查出問題144件,結合市級檢查結果,按照街道屬地進行排名與通報。
除東城區以外,北京市其他區域的生活垃圾分類也在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推進,盡管垃圾分類的推廣之路走得不是很順暢,但是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以東城區為例,據孫治中介紹,2012年1—10月東城區生活垃圾產量為38.96萬噸,與2011年同期相比,減少0.45萬噸,同期減少1.13%。東城區不僅達到北京市折子工程中規定的“年度產生量增長率3%以下”的要求,且逐月呈負增長趨勢。
“不難看出,生活垃圾分類已經發揮了實際作用。”孫治中肯定地說。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東城區在這些年垃圾分類的工作中,已經想出了很多創新性的推進辦法,比如利用網格化檢查垃圾分類小區、在配發的戶用垃圾袋上印刷了街道辦事處和分類小區名稱,便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各小區源頭投放情況的檢查、試行廚余投放積分制等。
盡管如此,亦有觀點認為,北京市能否在2015年前達到80%的居住小區實現垃圾分類達標,關鍵還是要看推進過程中,居民能否在垃圾分類中受益并養成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