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崔銀娜
撤點并校的緣起與爭議
□本刊記者 崔銀娜

撤點并校后,河南省林州市第六實驗小學接收了許多附近鄉鎮的孩子前來就讀。圖/崔銀娜
“撤點并校”的一個結果無疑是拉長了學生的上學路。而頻繁出現的校車事件無可避免地促使人們對撤點并校進行詰問與反思。
一條流傳甚廣的微博這樣寫道:“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間,我國農村(包括縣鎮)普通小學數從521468所縮減到263821所,減少49.4%;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間,教學點減少50.9%。就是說,在十年時間內,我國農村普通小學數減少了近一半。在我國平均每41秒鐘就會發生一起車禍,而每天有近40名中小學生要死于各種道路交通事故。”
經過驗證,這條消息的來源基礎是中國青年報、人民網等權威媒體的報道,而這些媒體則引用的是教育部的官方數字。2011年12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的聯組會議上,國務院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對撤點并校的問題給出了專門回應。
為什么要進行撤點并校?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撤點并校風潮的原因是什么?
袁貴仁將其概為“一少”、“一多”、“一高”。“一少”,就是農村學生數量減少,學齡人口減少。全國6到14歲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從2000年的2.05億減少到2010年的1.58億,減少了4700多萬。“一多”,就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目前約2.4億,子女要么留守,要么隨遷。2010年隨遷進城讀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約1200萬。“一高”,就是對高質量教育需求提高。農村學校的規模小了,老師就少了,家長擔心質量難以保證,也導致了學生向城鎮學校流動。
由于上述原因,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我國小學減少了一半,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初中減少了六分之一,從6.4萬所減少到5.5萬所。
相對于官方的正式解釋,很多人也承認,農村城鎮化腳步加快是撤點并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就在此之前,很多學者也給出了不同的理由和解釋。在就校車問題的采訪過程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袁桂林教授表示,這與教育財政體制的改革有關。
2001年,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 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 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由“以民為主”到“以政府為主”的轉變。而這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稅費改革和分稅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
由于鄉鎮一級的財政困難,2001年之后,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由原來的“三級辦學兩級管理”,即縣、鄉、村辦學,縣、鄉兩級管理,改為以縣為主新的教育管理體制。這意味著農村教育被納入到國家財政體系。
農村稅費改革之前,中小學教育投入主要來源于鄉鎮,即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財政撥款。由于高層政府投入甚少,縣鄉財力薄弱,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實際上是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經費渠道。 但由于稅費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資和教育費附加, 而國家的投入機制并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資金投入出現“空檔”, 導致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普遍減少, 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證,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危房改造面臨困境。因此,政府希望通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集中辦學,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財政壓力。
在采訪過程中,袁桂林承認,縣級財政緊張可能是政府考慮的主要原因。而減少教育點以及學校是減少教育經費、便于管理的有效途徑。
袁桂林表示,很多地方的撤點并校存在簡單化傾向,不能不承認在撤點并校過程中出現了“一刀切”的盲目撤并現象。
很多地方的撤點并校存在簡單化的傾向,不能不承認在撤點并校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一刀切”的盲目撤并現象。
袁貴仁在詢問會議上也強調,布局調整整合了農村教育資源,提升了教師配備水平,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總體上應當肯定。但必須正視布局調整帶來的新情況。工作中存在簡單化、程序不規范,以及撤并后辦學條件沒有跟上的諸多問題,這是應當予以改進的。
其實在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文件中,對于“撤點并校”給出了明確而嚴格說明和要求。
該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表示要“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學校布局調整要與危房改造、規范學制、城鎮化發展、移民搬遷等統籌規劃。”
《民生周刊》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教育部直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袁振國表示,其實教育部的糾偏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
袁振國介紹,早在2004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意見就提出要“對于地處偏僻的教學點應予以保留,以避免因就學路程較遠造成小學生失學、輟學。”
2006年6月,教育部分別發出《關于切實解決農村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地區中小學生上學遠問題有關事項的通知》和《教育部關于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重點強調要“堅持寄宿制學校建設和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并舉”的原則,要求農村“撤點并校”要實事求是、穩步推進、方便就學。2010年教育部又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再一次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調整中小學布局時,要統籌規劃、實事求是,“避免盲目調整和簡單化操作”。
在撤點并校成為“全國浪潮”之后,教育界很多學者就撤點并校的動因、過程中的困難以及積極作用等許多問題做出過研究。直至校車事件的出現,撤點并校最終走進普通公眾的視野。
就在記者采訪完不久,教育部官網就出現了數篇關于學校布局調整的文章。文章指出,學校布局調整是個好政策,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不會因為一些問題的出現而改弦易張,只是需要“適時完善,走向更好”。
對此,一位網友表示,如果只是政策上給予糾錯規定,而相關懲罰措施不及時出臺,可能會導致政策繼續偏頗下去,最終造成的影響將很難“撥亂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