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布局應尊重教育規律
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中的問題,其中包含的尊重規律辦教育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關注,防止主觀臆斷的片面撤點并校決策。

袁桂林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當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啟動,應該歸因于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實施。而“以縣為主”管理體制是推動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有效遏制農村學校財力短缺、出現大面積危房和拖欠教師工資等現象的根本途徑。這是我國政府層級越高財政實力越強大的表現。
因此,盡管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導致農村兒童上學遠、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成本增加,但我們還要看到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是發展中的新問題,要通過改革創新的思維予以解決,不應該簡單回到“鄉鎮為主”的時期。
首先,堅持《義務教育法》“就近入學”的規定。在尚未完成布局調整的地區,要重新審視原來的規劃,尚未撤并的學校盡量保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政府各部門資源共享。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正值新農村建設大好時機,文化部正推行村村建立文化站;科技部和農業部在強化農村科技推廣站和農民業余學校,農村夜校網絡;各級黨委黨建系統也在大力推進農村黨員活動場所建設和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等。
針對各部門文化教育資源如何協調共享的問題,應發揮黨的一元化領導和跨領域治理的優勢,與農村學校布局和村小的撤并存留通盤設計;在農村形成綜合社區文化教育活動場所,分季節分時段發揮不同功能;要在“鄉鎮為主”到“以縣為主”之間建立過渡性管理體制,防止操之過急的行政命令。有的省份提出要在今后幾年把現有的農村學校再減少一半以上,要把農村初中搬到縣城里去等等。這些缺乏科學論證,沒有得到農民認可的規劃值得商榷。
其次,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水平。自2004年以來,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為緩解農村兒童上學遠起到了積極作用。農村學校數量減少的同時,寄宿制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形成了剪刀差。可見,學校布局調整和寄宿制學校建設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受財政支出成本壓力影響的產物。
但是,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僅僅是蓋房子問題。寄宿制學校的生活教師、炊事員和夜間值班人員沒有配套制度安排,有很多管理漏洞和安全衛生隱患。其雇用的相關人員如果得不到正規編制的保障也必然出現各種違規現象,增加道德風險。
另外,還要考慮降低農村學生的住宿成本,實施人性化管理等,否則家長和兒童不喜歡寄宿制學校。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這是保障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順利進行的關鍵。
第三,建立農村公益免費校車系統。自“小學不離村、中學不離鄉(鎮)”的上學格局被打破以后,農村家長和學生必然感到上學不方便,而且無論是交通還是住宿都增加了成本。很多地區孩子在上學路段還有翻山涉水等安全隱患。所以農民希望減少上學成本和時間成本,降低安全風險。
同時還應該考慮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維護農民子女的教育尊嚴。因此,借鑒國內有些地區的試點和國際經驗,要重新界定我國免費義務教育的內涵,在農村地區,要把免費安全的公益校車列入免費義務教育之內,解決上學遠的問題。政府實施的寄宿制學校工程應作為校車系統的補充措施,特別是小學階段兒童不應該脫離家庭教育,每天乘車上學才是合理的。
我國農村教育仍然處于地方財力供給稀缺階段,但是,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中的問題,尤其是尊重規律辦教育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關注,防止主觀臆斷的片面撤點并校決策。要考慮學生上學的便捷,還要考慮農村教育與村屯文化建設的關系,與少數民族(宗族、家族)風俗習慣的關系,與兒童身心安全健康的關系等諸多因素。
特別提出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將從三方面解決學校布局調整后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要明確學校撤并的思路原則,要慎重對待學校的撤并,要充分考慮學生上下學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學校條件等多種因素。不具備條件的不予撤并,對需要保留的教學點要堅持辦下去,而且要辦好。
二要要明確學校撤并的工作程序,要建立學校布局調整的聽證和公示制度,充分聽取學生家長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意見,對經過科學論證和嚴格程序予以撤并的學校,也要先建后撤,解決好不住宿學生的交通問題,解決好住宿學生的生活保障問題。
三要應對學校撤并帶來的新情況。要改善寄宿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大學生的宿舍、食堂以及廁所等生活設施的建設力度,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補助。要辦好有需求的教學點,改善辦學條件,配備合格的教師,特別是采用信息技術,以及教師走教和志愿者服務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建立校車制度,規范校車的運營管理,解決好學生的上下學交通安全問題。
資料鏈接:
美國如何調整中小學布局
19世紀末,美國農村學校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居住分散、學校規模小,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許多問題:經費短缺,基礎設施較差;農村學校學年短,兒童教育機會少;農村學校人員缺乏分工,專業化水平低等等。小規模學校的存在被許多人視為影響農村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為解決這些問題,美國開始了學校合并運動。
美國各州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促進合并。1930年,美國有26.2萬多所公立學校,而到2001年,公立學校只有9.1萬所左右。1940年至1994年,學區的平均規模從217人增加到2627人,學校的平均規模從127人增加至653人。合并結果之一就是學校、學區規模的擴大。
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學校合并運動逐漸衰退。一方面大部分小規模學校已被合并,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逐漸認識到學校合并并非是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唯一途徑。為了達到國家或州的教育績效目標,許多州開始探索如何讓農村小學校在教學環境和教學質量等方面與農村合并校具有“均等的機會”,并采取相應政策。
首先,實行資金補助。2000年12月,克林頓總統簽署了一項專門針對農村教育的撥款法案——“農村教育成就項目”,為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其次,實行教師補償。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師資是關鍵因素。為了挽留和吸引在小規模學校任教的教師,美國在教師資格認證與資金激勵等方面采取了相應措施。
2004年3月,美國教育部門規定在某些情況下,延長農村教師資格條件的期限,允許農村學區教師在三年內達到任職要求。這種靈活措施對一些農村學區很有幫助,因為小規模農村學區因師資有限,教師常常需要擔任多個學科的教學任務。
在資金補助與獎勵方面:一是減免到貧困地區任教大學生的貸款;二是對在偏遠農村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物質激勵,包括提高工資待遇、發放獎金、提供安家補助、住房貸款、免費住房、減免稅收等。美國政府從2006年起設立教師獎勵基金,密西西比州為農村教師提供進修獎學金、住房貸款和租房服務等。
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從起初的合并、消除到保留、扶持,其政策調整的動因在于美國認識到小規模學校存在的價值。大量研究也表明,小規模學校無論在學生的學業成就、課外活動參與,還是在經濟效益方面,都比大規模學校有更好的表現。
(張子琦綜合整理)
□ 編輯 郭 鐵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