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不能成為“排污特區”

尹于世媒體評論員
園區管委會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使環境監管處于“真空”狀態,工業園區也成了袒護違法排污企業的“特區”。
近日,有網民發帖稱,內蒙古托克托縣工業園區多家企業存在集中排污現象,由此形成的大片污水湖給周邊農民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迫于輿論壓力,當地政府已責令此次污染事件的“罪魁”石藥集團中潤制藥廠停產整改,但污水湖問題何時能解決依然前景不明。
托克托工業園區是內蒙古重點工業園區,園區內企業污染的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06年就有不少媒體曾進行過多次監督報道。然而,輿論監督并沒有促進污染問題徹底解決,而是形成了一種“媒體曝光—企業停產整頓—風頭一過又繼續排污—媒體再曝光—企業再停產整頓”的奇怪現象。
追根究底來說,工業園區企業非法排污現象屢禁不止,主要源于園區管理部門知法犯法。以此次遭曝光的托克托工業園區為例,由于園區內企業大多是當地的納稅大戶、重點企業,托克托縣在最初招商引資時就存在把關不嚴的問題,這些企業雖然先后多次遭到群眾舉報,但相關部門的懲處力度不夠,甚至為污染企業重操舊業、重新排污大開方便之門。
更讓人不安的是,工業園區成為主要污染源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工業園區企業集中排污問題在許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去年年初,全國環保協會公布的一項針對環境敏感地區的調查表明,被調查的18個工業園區全部涉及水污染問題——園區污染治理設施或閑置不用,或間歇運行,完全實現不了工業園污染物達標排放的要求;園區企業污水偷排、直排現象比比皆是,污染治理設施儼然成了應付檢查的表面工程。
工業園區成為污染源,成為違法排污的“特區”,有其內在的原因。在注重招商引資與GDP增長的發展理念驅動下,一些地方政府把工業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為了獲得企業與投資方的青睞,甚至以降低環保要求作為優惠條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降低企業經營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公開制定一些“土政策”,阻擾環保部門“干擾”園區內企業的生產活動;而一些園區管委會名義上設置了環境執法機構,實質上卻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使環境監管處于“真空”狀態,工業園區也成了袒護違法排污企業的“特區”。
工業園區原本被譽為“地方經濟發展引擎”,有些工業園區如今卻成了藏污納垢的代名詞,令人唏噓。隨便翻看媒體報道,我們能夠看到很多類似的丑聞,大連石化產業園區的PX項目,云南陸良縣西橋工業園區的鉻渣污染等都是典例,內蒙古托克托工業園區的污染問題只不過是最新的一個案例。
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無可厚非,但這一切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產業政策。而作為園區的建設者、管理者的地方政府與執法部門,絕對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少數企業的利益犧牲公共環境,損害公眾健康。
因此,為了保證園區經濟能夠健康發展、企業有序經營,應對目前的工業園區環境隱患風險進行集中排查,對非法排污的企業嚴肅查處,對風險隱患突出的工業園區,必須確保其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并達標排放。此外,要對新建工業園區采取從嚴審批、從嚴管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這樣,工業園區才能成為各地科學發展、節能減排的重要增長極,而不是只追求經濟指標置環保于不顧的主要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