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沙沙
鄱陽湖變草原:傳說還是現實?
□本刊記者 陳沙沙
關于鄱陽湖,人們聯想到最多的關鍵詞是:一湖清水、漁舟唱晚、萬鳥翱翔、千帆競發,這幾個詞基本提到了鄱陽湖的幾大要素。但普通人的這些感受,多半源于詩歌、圖片、記憶。
如今,水天一色不再,干涸的湖灘,裸露的水尺,只有泛黃的條條痕跡,記載了年復一年的潮漲潮落。這里是江西省九江市星子水文站,作為鄱陽湖北部的標志性站點,2011年卻面臨“無水可測”的尷尬。
2012年1月25日,記者取道九江,下星子,前往新修的湖濱大道。薄霧中的鄱陽湖,湖草叢生,一望無際。而星子縣的標志性景點“落星墩”孤零零地裸露在湖床上,再無“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的風采。
走向湖心深處,星子段鄱陽湖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一馬平川的湖灘上零星點綴著狹小的細流、積水的洼地,枯黃的湖草隨風擺動。此時的鄱陽湖,除了擱淺的漁舟,剩下的就是岸邊堆砌的沙礫與鵝卵石。
“去年五六月份,湖草都是青的,跟在大草原一樣。”回憶著夏季出現的“枯水一線”,一位當地居民感嘆道,“草有膝蓋那么高,地裂得能伸進一個拳頭,里面還有干死的魚、蝦。”
2011年,是近60年來鄱陽湖最干枯的一年。由于降雨不均、長江水位偏低以及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自春季起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直至2012年新年伊始,星子站水位跌破8米關口。
鄱陽湖,豐水季水域面積最大可達4000平方公里以上,可如今卻嚴重“瘦身”, 目前水域面積萎縮至不足200平方公里——這就是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最新“生態圖”。
自湖濱大道驅車30公里,即到達星子縣蓼南鄉,其南部擁有鄱陽湖湖灘草洲面積達72平方公里。在豐水季節,這些湖灘就會泛起湖水拍擊堤岸。
“往年漲水時,我們都在張羅防汛。” 蓼南鄉橋南村村支書郭章華說,連他自己也沒想到,2011年的主題變成了抗旱。
在一段顏色較新的灌溉水渠前,郭章華指著水泥壁上印著的竣工日期,向記者介紹道,“為了引水到各家各戶的田里,村民們十天日夜不停地搶修老水渠。”
這條長數十米的老水渠,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因為常年不用,早已年久失修,去年旱季成為連接蓼華池與橋南村4000多米后建水渠的重要通道。粗壯的抽水機水管,將水從池中抽灌到另一端上千畝稻田中。
而蓼華池,是蓼南鄉轄區內一片相對獨立的小內湖,不受鄱陽湖水位影響。“它是我們蓼南鄉的救命水啊。”對于這個趕工修復的基礎水利工程,郭章華神情自得。
為此,橋南村調用了5萬元項目金用于抗旱,包括緊急購買提灌設備、拉電線、變壓器等,而勞動力完全是村民自發組織的。
“大家都急啊,看著水稻葉子枯黃,抽不了穗,這怎么得了。”
據悉,鄱陽湖邊的鄱陽縣、余干縣、安義縣等糧食主產縣,旱季都出現了大片早稻田缺水干裂,成片的農田因缺水無法栽插一季晚稻。
相較于抗旱保產的農民,2011年對于有著1000多人口的漁民村而言,則是“等待”的一年。
時值春節,星子縣南康鎮漁民村沒有了往年的張燈結彩、炮竹連天。記者看到,沿湖岸邊停泊著一排排漁船,漁民早已上岸,道路兩旁只是冷清地曬著漁網,或支著竹竿。
“捕魚期前后1個月都不到。”村主任張理虎說道,“往年湖水充足的時候,除了3到6月的禁漁期,我們都可以入湖捕魚,但去年卻無魚可捕。”
張理虎介紹,往年光景好的時候,每條漁船板上釘釘的至少有三四萬元收入,這種好光景涵蓋洪水期,“我們是漁民,不怕洪水,我們怕的是沒水。”

如今鄱陽湖星子縣周邊湖灘已不復當年水波萬里的場景。圖/陳沙沙
據記者了解,除星子縣外,整個鄱陽湖流域的漁船達上萬只,涉及數萬人,這些漁民幾乎沒有耕地,捕魚是他們中大多數人唯一的生活來源。為了生活,更多的漁民只能駕著漁船,去水位更深的贛江捕魚。
“贛江人多魚少,捕的魚只夠柴油費。”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鄱陽湖的汛期正是魚類產卵繁殖期,只有湖面下有足夠的水草,幼苗孵化后,才有充足的餌料保證漁產繁殖。而去年春夏連旱,大片草洲露出,魚類產卵根本無法保障,漁產必然大幅下降。
“我們世代靠湖吃湖,沒田沒地沒文化,現在沒魚可打了,想出去打工都沒技術。”一位老漁民面向日夜守望的湖面感嘆道。
眼看著2012年的汛期即將來臨,張理虎顯得憂心忡忡,“希望老天開眼,多下幾場大雨。”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滄桑之變”漫長而柔和,就像日月更替一樣自然而然,難以察覺。但2011年鄱陽湖的驟變,超出經驗的預期,并以災情的形式來到,帶給沿岸百姓沉重的負擔。
在歷史上,鄱陽湖一直有它鮮明的“個性”, 各河來水經鄱陽湖調蓄后,于湖口注入長江,構成以鄱陽湖為匯聚中心的完整輻聚水系。作為一個過水性、吞吐型的湖泊,它將“洪水一片”和“枯水一線”兩個對立詞,集于一身,其最大容積和最小容積,足以相差8倍之多。
正是這種時令性的水陸交替的特殊景觀,為鄱陽湖的湖灘草洲濕地生態系統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溫床。
但是最近十年以來,這種看似有序的湖水漲落變更,卻已經顯現出部分異動。就如去年的大旱之年雖然并不常見,但在張理虎的記憶里,“枯水季越來越長了”。
記者獲悉,從江西當地百姓到學界,“枯水更枯,豐水也不豐”已成為一個普遍的共識。
自2003以來,鄱陽湖已經連續近十年出現低枯水位,其中部分地區還出現了歷史同期最枯水位。有專家認為,鄱陽湖低枯水位造成的已經不是短時間內的臨時性影響,而是呈現出常態化趨勢。
每逢年初,防汛、控水、濕地、保護生態、嚴禁填湖等圍繞“鄱陽湖”的議題都是江西省的常規項目。然而不可否認,地方政府的“擦邊球”,日益被蠶食的水域,城市化進程中的污染,都讓鄱陽湖很“受傷”。
采訪的最后,郭章華告訴記者,算著春耕的日子已近。他準備等過了正月十五,給搶修的水渠再澆一層水泥加固,保證不滲漏,“今年要是再旱,我們就不怕了。”
□ 編輯 鄧凌原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