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中信所”)預測,中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有望在2014年進入世界第5位,提前實現《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目標。這是記者日前從科技部召開的相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的。
前不久,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報告稱,中國目前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占總數的比率已經超過6%,2014年中國高被引論文數將躍居全球第二。如何評價該報告的科學性、權威性?中信所副所長武夷山認為,該報告統計數據來源于《自然》系列18種研究類期刊,覆蓋了生物工程、細胞生物學、化學等不同學科,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期刊居多。若要全面地判斷國家、地區或機構的科研水平,需要進一步補充和擴大數據的統計源范圍。中信所在日前發布了一組數據,恰好可以成為《自然》系列期刊相關數據的補充與對照。
“所謂‘高被引論文’是指被引用次數處于世界前1%的論文,它可以反映論文的質量和影響。”武夷山介紹說,中國各學科論文在2001—2011年10年段的高被引論文數量為5856篇,排在世界第6位,比2010年統計時上升1位。美國排在第1位,高被引論文數高達55953篇,英國和德國的高被引論文數分別為12232篇和11391篇,位于第2位和第3位。排在中國之前的國家還包括法國和加拿大,日本高被引論文數為5639篇,2011年被中國超越。
科學網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8月11日在哈爾濱舉行的“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開幕式上表示,我國持續保持農業穩步發展的好形勢,農業科技進步貢獻巨大,以良種為代表的科技成果推廣功不可沒,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良種在科技進步貢獻率中所占比例達到43%以上。
張桃林說,在種業科技方面,我國目前初步具備了比較完整的種業科研體系,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基本形成,長期保存種質資源41萬份,位居世界第二。此外,我國育種方法技術研究進展較快,加速了品種選育由表型選擇向基因型選擇、由形態選擇向生理指標選擇的轉變。
在談到種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時,張桃林表示,我國種業科研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從國家到省、市、縣有一大批專門從事科研育種的研究機構和人員,種子企業研發隊伍從無到有、逐步形成,種業科技進步不斷加快。
該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農學會、中國種子協會、黑龍江省科協、黑龍江省農委、黑龍江省農科院承辦,并由13個全國學會協辦。與會代表圍繞種質資源保護開發、現代育種技術、種子基地建設和種子加工技術等專題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
《中國科學報》
截至目前,我國全國并網風電達到5258萬千瓦,其中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達到5026萬千瓦,近6年年均增速達87%;2011年風電發電量706億千瓦時,年均增速96%。我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針對社會一直關注的“風電并網難”問題,國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表示,我國用5年半時間走過了美國、歐洲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實現了風電裝機從200萬千瓦到5000萬千瓦的跨越。我國風電規模從小到大,標準從無到有,技術從跟隨到引領,發展的成果來之不易。他強調,在風電迅猛發展的幾年里,電網處于風電發展的關鍵環節,也始終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國網公司變壓力為動力,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有效解決了風電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目前國家電網已成為全球接入風電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電網,大電網運行大風電的能力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據介紹,2006年以來,國網公司針對風電場與電網協調配合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問題,研究制訂了一系列標準和規范,有效解決了風電場建設沒有規范、接入電網沒有標準等問題;建成覆蓋26個省、全部570座風電場的新能源運行調度監測網絡,在14家調度機構建成風功率預測系統,實現了風電可監測、可預報;建設電網友好型風電場,實現了風電場與電網互聯互通、風電可控可調;累計投資458億元,建成風電并網線路2.53萬公里,新(擴)建變電站420座,保障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核準的風電項目全部及時并網。
《科技日報》

應冰島總統和政府邀請,我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將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于16日抵達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港,并展開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也是我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首次正式訪問北極國家。
“雪龍”號訪問冰島期間將對公眾開放,冰島總統和政府官員也將正式訪問“雪龍”號,并接受科考隊隨隊記者的聯合采訪。
訪問期間,中冰將舉辦第二屆中冰北極科學研討會、阿克雷利北極合作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兩國科學家將就北極科學考察、海洋觀測、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社會科學等領域開展學術交流,就共同建立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中國-北歐北極合作研究中心等問題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加強中冰在極地與海洋領域的合作。
目前,“雪龍”號已結束首航北極東北航道任務,科考隊正在挪威海展開大氣水文、地質地球物理、海洋大氣化學、海洋生物生態等考察,并在挪威海盆成功布放了我國首套極地大型海氣耦合浮標系統,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區展開多學科綜合考察。
新華網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免疫系統所產生的炎性細胞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但這一進程背后的關鍵因素卻一直不為人知。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4日報道,美國拉霍亞過敏和免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現在已經確定,一種名為CD4 T細胞的免疫細胞“精心策劃”了對動脈管壁的炎性攻擊,并且這些免疫細胞表現得就好像它們以前見過導致它們發起攻擊的抗原一樣。這一發現將有助于心臟病疫苗的研制。
領導該研究的著名血管免疫學專家克勞斯·萊伊說:“這一發現最讓我興奮的就是,這些免疫細胞似乎擁有對抗原呈遞細胞所帶來的分子的記憶,而免疫記憶是開發一個成功疫苗的基礎。”抗原呈遞細胞將傳染性生物體、外來物質和自身蛋白(在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情況下)一股腦地裝起來,然后將它們切成小塊,稱為表位,展示在細胞表面。“如果T細胞有正確的受體,它會識別抗原表位,并制造細胞因子來攻擊表位,引起炎癥。”萊伊說。
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用活細胞成像技術來跟蹤正常小鼠和動脈粥樣硬化小鼠的主動脈中的免疫細胞,發現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小鼠體內存在大量曾被抗原刺激過的T細胞,它們曾經見過來自自身蛋白的特定表位。T細胞與抗原呈遞細胞“交談”后,作出的反應就是制造細胞因子來發動攻擊。
“此前并不知道血管壁上有被抗原刺激過的T細胞存在。”萊伊說,“這個實驗使我相信,開發一種心臟病疫苗是有可能的。”
萊伊認為,這些抗原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蛋白質,但被身體錯誤地當作異質而發動免疫攻擊,從而導致動脈炎癥。“從本質上講,心臟疾病似乎有一個強有力的自身免疫性組件。”他解釋說,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身體對正常細胞的錯誤攻擊所引發的。“因此,我們可以探索創建一種耐受性疫苗,引導身體容忍這種自身蛋白,停止炎性攻擊。”
萊伊說,研制一種疫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能需要耗費多年時間,如果成功,耐受性疫苗可以與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藥)強強聯手,進一步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
《科技日報》
8月15日,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雙瑞)收到挪威船級社寄來的型式認可證書。至此,我國自行研制設計生產、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獲得了步入全球船舶市場的“世界通行證”。
據介紹,國際貿易中的80%以上貨物通過船舶轉運,遠洋船舶在異地卸貨離港前,需注入海水即壓載水以保證遠洋航行安全,再次裝貨前需排放壓載水,其無控制排放導致海域交叉污染,危害嚴重,全球環保基金組織將其列為海洋四大危害之一。為此,國際海事組織制定強制規定,從2009年起新造船舶必須安裝壓載水處理設備,并對現有船舶追溯實施,到2017年所有遠洋船舶未安裝此設備均不得駛入國際海事組織成員國港口,否則按違反《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與管理公約》進行制裁和處罰。
青島雙瑞于2004年立項研究壓載水管理系統。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解法海水預處理裝置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歷時四年多,突破了9項重大關鍵技術終獲成功。該公司就此申報了7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并于2010年10月成為唯一代表中國政府申請并獲得國際海事組織批準的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研發商。
2011年1月,青島雙瑞向挪威船級社提出型式認可申請。挪威船級社是被船東廣泛接受的國際權威認證機構,在世界各國船東、船廠和設計院中享有盛譽。經過一年多的嚴格審核,青島雙瑞壓載水管理系統于今年8月6日通過了挪威船級社的型式認可。據悉,今年4月該系統還獲得了法國船級社工廠認可證書。
《科技日報》
天文學家在著名的蜘蛛星云超級星團R136發現了迄今最大的恒星,結合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陣列,確認這顆巨型恒星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300倍,是目前公認的恒星150倍太陽質量上限的兩倍之多。在超級星團R136中,存在著最為極端的恒星世界,科學家將其命名為R136a1,比如此前發現的具有265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如此級別的恒星怪物是對當前恒星形成理論的一次挑戰。
早在2010年,科學家們就注意到超級星團R136中存在著四個“怪物”恒星,質量達到了300倍太陽質量,盡管這個發現令科學家們難以置信,但它們被確認存在于大麥哲倫星云附近的超級星團內,這里也是迄今發現的較為奇怪的宇宙空間。現在,來自于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巨型恒星的形成有了一個新的解釋,即超級恒星來自于年輕的雙星系統合并事件,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刊上。
大麥哲倫星云距離我們大約16萬光年,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衛星星系之一,其中包含著大約100億顆恒星。在大麥哲倫星云中存在著許多恒星形成區,而R136超級星團則位于蜘蛛星云中央區域附近,也位于大麥哲倫星云內,蜘蛛星云也可稱為劍魚座30復合體,這里便是四個超大質量恒星所在的宇宙空間。直到2010年科學家才發現了這些巨星恒星的存在,科學家根據以往觀測銀河系以及其他星系時認為恒星的質量上限大約為150倍太陽質量,這個值代表者一個普適性的質量限制,似乎可以應用于無論在何處誕生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