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淼,余 恒,李維剛
四川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四川成都 610041
在這次以保障災區飲水安全為重點的環境應急監測中,重點對受地震影響特別嚴重災區和重災區的城市、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了應急監測,先后對災區48個城鎮、203個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96個其它農戶水井等分散飲用水源地進行了監測,監測指標包含:PH、溶解氧、氨氮、電導率、氟化物、砷、汞、揮發酚、氰化物、六價鉻、高錳酸鹽指數,綜合生物毒性指標及有機污染項目(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3中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項目)。
常規項目監測中,48個城區飲用水源地,有23個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達標率90%以上的有20個,其余水源地水質的達標率均在50%以上,其中個別地區的飲用水源地的個別指標在某一時段出現超標現象。有機項目監測中,城區飲用水源地中除綿陽、廣元的個別飲用水源地有個別指標超標外,其余城區飲用水源地的有機項目全部達標。鄉鎮、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及農戶水井中除1.1-二氯乙烷和2.2-二氯丙烷在個別時段出現輕微超標外,其它飲用水源地的有機物指標均達標。
城區飲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標為:糞大腸菌群、總磷、總氮、硝酸鹽、硫酸鹽。主要表現在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四個城區。鄉鎮、農村飲用水源地及農戶水井等分散飲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氟化物、砷、高錳酸鹽指數。出現的地區主要在德陽、綿陽、廣元。
監測結果表明:地震期間災區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保持穩定,災區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沒有受到急毒性物質的污染;但由于地震造成了災區地質結構的變化和受地震次生災害的影響,對部分飲用水源地造成了一定影響。地震發生后,為防止疫情,對災區進行了消殺預防,大量的消殺劑的使用是造成部分飲用水源地有機污染物超標的主要原因。
地震災區飲用水源地平均達標率為98.4%,高于震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在個別地區個別時段出現異常的常規監測項目,在地震后均趨于正常;生物綜合毒性監測表明,災區所有飲用水源地水質均正常,說明災區飲用水源地水質無毒性特征;在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和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監測中,除個別指標在個別時段出現輕微超標而外,大多數指標均未有檢出。
為進一步研究地震災區飲用水源地水質受地震影響的變化情況,需要對地震災區在地震前后的水質狀況進行對比分析。為此,特在地震災區選取較具代表性的區域、點位或斷面、污染指標,通過對地震前(2007年7月~12月)和地震后(2008年7月~12月)的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數據進行同期對比分析,探索地震災區因受地震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的變化情況。選取的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選取的飲用水源地為:成都1#、綿陽1#、德陽1#。對比分析如下:

對比分析表明:開放式河流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震前后主要污染物濃度變化比較明顯,而相對封閉的飲用水源地(如地下水、水庫)地震前后主要污染物濃度變化相對較小。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主要受到外界輸入和本底狀態影響,開放式河受外界的影響流相對較大,輸入量大幅變化直接影響了水體中污染物濃度水平。地震發生后,大量工礦企業停產,造成生產性污染物大幅減少,因此,在地震后一段時間內開放式河流中污染物濃度普遍低于震前水平,而受外界輸入影響相對較小的飲用水源地水體中污染物濃度變化不顯著。說明突發自然災害對飲用水源地水質影響具有沖擊性,但顯著影響持續的時間較短。而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是主要因素,隨著災區社會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飲用水源地水質與震前的相關性也逐步趨同。
由于地震和地震次生災害的影響,造成了個別地區飲用水源地水質中部分污染物與地震前相比變化較大,主要污染物有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氟化物、砷、揮發酚等,主要分布區域集中在地震重災區。
石油類:主要出現在成都紫平鋪水庫下游的飲用水源地,由于地震造成大量的汽車墜入水庫及上游河流,以及上游加油站損毀和搶險時大量的沖鋒艇使用,在地震初期對紫平鋪水庫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同時對飲用水源地成都水五廠的水質產生了短期影響。
高錳酸鹽指數:地震前后變化較大的區域大多出現在河流型飲用水源地,主要受到入河量變化的影響。
其它主要污染指標氟化物、砷、揮發酚在個別地區出現異常,但均發生在地震初期,且持續時間較短,幾天后均恢復正常水平。
地震對災區飲用水源地水質在總體上沒有造成較大影響,災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較震前還有一定提高,主要原因是地震造成災區工礦企業大面積停產,在一段時期內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
局部地區的飲用水源地水質受到了較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直接影響,由于地震瞬間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進入水環境的物質發生巨大變化,造成局部區域水體個別污染物濃度急劇上升;二是間接影響,由于地震對基礎設施和工礦企業破壞性的影響,污水處理廠、排污管道、化學原料庫等損毀,致使大量污染物質進入,對局部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在地震發生后,出現了多起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就是由于地震破壞性影響引發的;災區應急處置也對飲用水環境造成了影響,如為防止災區疫情,在災區大量使用消殺劑后,在部分災區飲用水源中有檢出現象。但局部的污染情況在隨著地震影響的減弱而逐步恢復, 2008年底災區飲用水源地水質基本恢復正常,基本達到震前水平。
[1]程兩方,譚炳卿.水環境質量評價及存在問題淺析[J].水環境研究,2004,8:26-27.
[2]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環境保護部.
[3]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標準 GB3838-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