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用為“殼”責任為“核”制度為“果”

畢詩成媒體評論員
改革再出發,必須充分看到聘任制改革寄托了,民眾對于責任政府重塑、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殷殷期待。
忽如一夜春風來,“聘任”之花遍地開。繼深圳、上海等地3年試水,江蘇、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均表示年內將試點聘任制公務員制度,連首都北京市的交通部門、科委也已向市人社部門提出,希望做聘任制公務員的試點。“十二五”全面推進公務員聘任制,儼如箭在弦上,引而待發。
聘任制身上,寄托著公眾對政府體制改革太多的厚望。大家希望借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合同聘用方式,打破公務員一朝捧上便旱澇保收的“金飯碗”,進而擺脫公職人員人浮于事的官僚習氣,以績效考核等更接近市場化的管理思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與為公眾服務的水平,最終建立一種全新的公職人員管理格局。以此訴求觀照近年來各地的聘任制改革試點,不得不說:聘用之“殼”常有,重塑責任之“核”卻并不常有,全面結出制度之“果”更不啻仍為奢求。
聘用為“殼”。聘任制中“聘”字當先,但絕對不等于它就約略等于“聘了幾個人”。表面簽合同,幾年簽一次,這太容易了,難的是怎么聘,能不能公開、公正地競爭上崗。近期各地不時傳來“蘿卜招聘”、“拼關系圖”的丑聞,“全員招聘”的過程有時候竟成了重新洗牌、再次切割“唐僧肉”的過程,濫權的可以繼續濫權,“大筆一揮想用誰就是誰”,簽訂合同完全淪為走個過場,每簽一次反倒是拼關系一次、拼票子一次,若是這么個“聘”法,豈不與公正用人背道而馳?
責任為“核”。推進聘任制,就是要同步地強化基本的責任關系。競爭上崗的,對工作負責;主導招聘的,為用人負責;手握權力的,為結果負責;工作做得好,及時得肯定;工作做不好,隨時要淘汰出局,優勝劣汰……只有建立起有責、履責、負責的關系,才能有信任、擔任并擅任,才能擺脫“鐵飯碗一旦捧上奪不掉”的現實,并推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成本,重新塑造一種 “有權必有責”的行權格局。最近深圳提出在公務活動中推行責任到人、記錄在案、問題倒查的公務行為終身負責制,責任的追究不因行為主體的職務變動、崗位調整而分離,這樣一些推動認真負責、謹慎履責的措施,顯然是完善聘任制的天然補充與應有內容。
制度為“果”。聘任制是改變一種勞動關系,將行政隸屬、職務常任、旱澇保收改為公開招聘、靈活聘用、市場化職業化,毫無疑問,這需要一套制度保障。怎么考核、怎么管理、怎么做編制,最重要的是,怎么做監督與制約,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制度確立下來;要讓參加聘任的公務員有信任感、責任感、職業感,也必然要通過相關的機制保障提供相應的氛圍。不能否認的是,試點好幾年,據說全國事業單位簽訂聘用合同的比例幾乎高達百分之八九十,但相應的剛性制約制度遲遲沒有建構出來,假裝摸石頭把水搞渾然后渾水摸魚的仍大有所在,以至于大家很難感受到“聘任制”迥然改進的妙處,更談不上借著聘任制推進,輔助地施行養老金并軌、醫療住房等福利完全市場化等相配套的改革。
聘任制的石頭摸了好幾年,全面出發之前,應該仔細總結經驗與教訓,勾勒全新的圖景。總之,合同、聘用只是外殼,不能作為改革的全部與核心內容,否則就會“換湯不換藥”,永遠在水里過不了河。改革再出發,必須充分看到寄托在聘任制改革上面,民眾對于責任政府重塑、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殷殷期待。這是一個全面深入的過程,也是政府體制改革的重要切口,做好殼、抓住核,才能全面地開出花、結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