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銀娜
油價上漲之后
□ 崔銀娜
2012年3月20日,國內成品油今年第二次調價,每噸上漲600元,漲幅為近年來最大。有學者指出,此次油價上調,選擇在今年“兩會”之后,上月CPI回落之時,是中央政府慎之又慎的一個考慮,也是在國際油價不斷高企的背景下的一個無奈之舉。面對可能到來的通脹壓力,政府提前做了補貼機制的準備。
大多數媒體都較為理性而詳細地報道了此次油價上調的原因及幅度,以及上調之后對涉農產業及公益性行業的一系列補償舉措。
然而,在度過了19日連夜排隊加油的辛勞之后,短短一天內,新浪微博有關油價“向前蔥”,跨入“8時代”的帖子就超過了2800萬條。
盡管此次調價是由于此前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攀升,調價符合市場預期,但仍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新華網輿情監測顯示,很多人擔心提價會推高生活成本,引發物價上漲。
及時理順國內成品油價格,一方面可以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和引導作用,抑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另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滿足國內石油需求。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成品油漲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根據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2月8日成品油價格調整后,受伊朗核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大幅攀升。2月下旬和3月上旬,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和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達到每桶109.8美元和126.2美元,均創2011年4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2月24日,國際市場3種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上漲即超過4%,目前漲幅已超過10%。所以,國家相應提高國內汽、柴油價格。
另外,我國成品油價格之所以要與國際市場同步上漲,重要原因是隨著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保障國內石油穩定供應的壓力日益加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成品油消費持續快速增長。2000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1.1億噸左右,2011年已達2.43億噸,年均增幅7.5%。與此同時,石油對外依存度由200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56%。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石油消費保持長期高速增長難以為繼。及時理順國內成品油價格,一方面可以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和引導作用,抑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促進資源節約;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滿足國內石油需求。特別是,當前國內春耕生產用油旺季即將來臨,中東局勢持續動蕩,及時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進一步理順價格關系,對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和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就在油價上調的當天,溫家寶總理在河南考察時對村民們說,如果油價提高,國家準備給直接補貼,因為大面積的機械化作業都要用油。這似乎為此次油價上調定了基調。
3月19日,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紓緩漲價對困難民眾和公益性行業的影響,官方將按照已建立的石油價格補貼機制,繼續對種糧農民、漁業、林業、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給予補貼。對油價高度敏感的出租車行業,在運價調整前,亦將獲得臨時補貼。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20日表示,為了保證市場物價基本穩定,防止連鎖漲價,此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后,對于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鐵路客運、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價格暫不作調整。有關部門還將對涉及交通運輸行業的相關收費進行全面清理,以緩解油價上漲對該行業的影響。
然而,由于發改委價格補貼機制的非細化操作,很多人對補貼機制表達了憂慮。中國廣播網聽眾中,一位出租車司機對每月補貼300元、按年補貼的方式表示擔心。
不過,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于4月底前將2011年對種糧農民、漁業、林業、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出租車等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的油價補貼清算資金撥付地方,并提前預撥部分2012年補貼資金,化解成品油價格調整影響。
關于物價上漲的擔憂,專家表示,4%的CPI預期已為中國能源價格改革可能引起的上漲預留了空間。從目前的情況看,此次上調成品油價格肯定會對物價上漲產生壓力,但由于成品油在CPI中所占權重不大,因此影響相對有限。
此外,高盛數據顯示,成品油在CPI中所占權重約為0.5%,此次汽、柴油價格平均漲幅為7.4%,預計對CPI的影響僅為0.37%。

隨著油價的一路高漲,國內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呼聲也日益升高。
3月19日,國家發改委于油價上漲的當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并解釋了油價漲幅及上漲的原因。按照發改委相關人員的說法,這次漲幅并沒有完全按照國家油價漲幅上調油價,每噸的漲幅應在每噸700元左右,而非現在的600元。
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從2009年5月開始正式實施。由于現行機制運行的復雜性和隱秘性,在客觀上造成了國內油價“漲快跌慢”的事實。例如,假定當前國際原油價格是100美元/桶,當價格連續上漲4美元時,漲幅達到4%,即可調價。但當油價從104美元回落至100美元,跌幅卻僅有3.85%,不符合下調條件。
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4月油價調整兩年以來,國內油價上調共9次,而只有兩次為下調,且下調幅度每次都不超過每噸300元,而每次上調均在300元之上,甚至遠遠超過300元。
在真實運行中,現行的機制則更加復雜。根據媒體報道分析,國內成品油到底參考哪三地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三地各自權重又是多少,連續22個工作日到底該如何計算?在國際原油參考對象上,多數研究機構默認為布倫特、迪拜和辛塔,而不包括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因為其屬于北美區域,并不是中國的主要進口對象。但在過去兩年間,在解釋為何要上調油價時,常常以WTI價格走勢為依據來說明調價的必要性。
伴隨著油價的一路高漲,國內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呼聲也日益升高。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可能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縮短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明確國家原油參考對象,縮小漲幅等。
□ 編輯 鄧凌原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