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占坑班”緣何存在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近日,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審計署聯合印發的《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公布,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占坑班”和以跨區域為名收取的“擇校費”再度成為重中之重的治理任務。
所謂“占坑班”,指的就是部分公辦學校的培訓機構自辦或與社會培訓機構合辦小學生學科培訓班,從中選拔優秀小學生升入本校初中。
盡管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小升初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各種擇校亂象還是屢禁不止。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著名教育專家楊東平領銜的課題組調查顯示,90%以上的家長認為“占坑班”是北京市“小升初”的“頭號天敵”。
XSC代表小升初,RDF代表人大附中,SZ代表北京四中、SF代表三帆中學、XES代表學而思、JW代表教委、NH代表牛孩……這是在一些小升初論壇里,家長們為了簡略或者避免一些敏感字采取的縮寫暗語。
“瞧瞧,這小升初,整個一潛伏版的諜戰片。”一位自稱為小升初論壇“元老級潛水員”的家長表示,這長長的一串縮寫術語,是那些剛剛踏入小升初論壇的新手家長們的必讀語錄。
“我要是早知道這些就好了,我的孩子也不會錯過當初的機會。”家住北京豐臺區豐臺東大街的何斌顯得有些遺憾。何斌的兒子正在豐臺一小就讀五年級,明年即將面臨小升初的問題。兩年前秋季開學的時候,何斌帶著兒子去學校報名,正好遇上有人在學校里散發傳單,傳單內容是豐臺十二中開辦教學輔導班,包括奧數、語文和英語,上課時間是每周末和寒暑假。
由于兒子在班里成績不錯,何斌覺得沒必要再報輔導班給兒子增添負擔,他來不及多想,很快就把宣傳單的事情給忘了。
半年之后,何斌才從別的家長口中知道,原來那就是豐臺十二中所辦的“占坑班”,給孩子們上課的都是十二中的退休教師,班里的孩子每個月考試一次,每個學期都有孩子淘汰出來,也有成績優秀的孩子補充進去。
“一開始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那是‘占坑班’,負責招生的人不會明說,都是家長們私下里傳言。”何斌告訴記者,盡管擇校現象在家長中間是公開的秘密,但“占坑班”的招生過程非常隱蔽,一些培訓機構往往都是打著開辦輔導班的名義招收學生。
“沒有哪個學校會明確地告訴家長開辦‘占坑班’的事情,家長們往往都是拿著孩子的簡歷到各個學校的傳達室詢問。有時學校會組織一些選拔考試,但對外都說是招收特長生。此外,一些培訓機構也會舉行一些專門針對某些重點中學的考試,這些信息都不是公開的,需要家長多方打聽消息。”北京市海淀區某中學教師告訴記者,由于“占坑班”隱蔽性極強,很難查處,所以才屢禁不止,愈演愈烈。
“如今一些培訓機構在招收‘占坑班’學生的時候,也不再說和某某中學有多大關系的話了,只說某某中學教師上課,個中深意,家長們自然明白。”何斌表示。
“破解小升初的亂象,主要在于監督政府履行投入責任。”
對于孩子來說,小升初是一場智力與體力的惡戰;對于家長來說,小升初是一場物力與財力的持久戰;而對于學校尤其是重點中學來說,小升初則是一場優質生源的搶奪戰。
楊東平認為,家長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盲目性、從眾心理和虛榮心使得小升初“占坑班”不可避免;重點學校為自身利益提前“掐尖”,更加劇了恐慌,擾亂了義務教育的正常秩序;教育培訓機構為經濟利益驅使則推波助瀾,各種性質的“占坑班”層出不窮。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很多小學生從3年級起就要開始為小升初做準備,他們經過考試進入培訓學校,周末與寒暑假基本都在培訓班度過。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他們要經過不斷的考試、篩選與排位,只有在6年級時排名最靠前的一部分學生,才有機會進入重點中學。為了增加競爭機會,每個孩子平均要報2—3個“占坑班”,每個周末和寒暑假都排得滿滿的,一個“占坑班”每年的花費基本在一萬元左右,但進入重點中學的錄取率卻連10%都不到。
“在各校教學質量差距極大的背景下,要想完全實現電腦派位、就近入學,幾乎是不可能的。”李晨是北京西城區某重點中學的初中教師,在她看來,小升初“占坑班”是在學校之間展開的一場拉鋸戰,而區教委為了保護本地區重點中學的生源優勢和競爭實力,也往往對擇校現象視而不見甚至暗中支持。
楊東平領銜的課題組調查顯示,從目前來看,北京城區和遠郊區縣小升初情況完全不同,跨學區、跨城區的擇校熱主要集中在少數城區。
張宇新是北京海淀區某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主要從事小升初教輔書籍的編纂。他告訴記者,在某些重點學校,差不多90%的學生都來自“占坑班”。而一些有名氣的培訓學校雖然名義上是由社會人士開辦的,但實際上與各大重點中學和地區教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場學生、家長、學校的“共同戰役”里,培訓機構則成為經濟上的最大獲利者。
“如果孩子上不了區重點,說什么也得花錢讓他讀個好點的學校。”何斌表示,目前他已經將目標鎖定在豐臺區的另一所中學,由于兒子沒有北京戶口,他雖然需要交納3萬元擇校費,但為了孩子的前途,他覺得很值。
據了解,到2014年,北京市戶籍人口小學入學人數將達到18萬。迅速增長的學齡人口,使得首都北京的教育供求關系越來越緊張,小升初的擇校亂象如果得不到根治,教育公平最終將成為一紙空文。
楊東平認為,《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的出臺為北京市治理“占坑班”這一痼疾助力,并提供了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措施。但要將這一措施落實下去,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教育部門應該推進辦學體制改革,促進學校的多樣化和特色發展,滿足公眾的選擇性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則要建立在市場環境中政府、社會組織、市場、公民個人共同參與新的教育公共治理機制。
“破解小升初的亂象,主要在于監督政府履行投入責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現階段北京市中小學之所以存在“擇校”現象是有其合理性的,這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教育原因。當前最關鍵的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
“由于重點學校在教學設施、師資隊伍、保送推薦上大學等方面都有著普通學校無法比擬的優勢,學生家長不得不擠破重點學校的門檻,以致‘分數不夠錢來湊’。一些重點學校不失時機地利用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擴招,為不合理收費和經濟利益最大化尋找支點,這種馬太效應正在異化著國家建設重點校的初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小升初課題組工作人員表示,國家首先應加大調控教育經費內部分配、區域分配、校際分配的力度,在一些城市目前學校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下,教育經費的投入應向普通學校傾斜,更應向薄弱學校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