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帥
“消費養老”悄然興起
□ 熊 帥

近年來悄然興起的消費基金養老營銷模式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圖/CFP
2012年“兩會”上,民生問題依然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老百姓關注的焦點。據中國網的數據顯示,民眾關注度的前三名分別是“高考改革”、“養老保障”和“人口政策”。
其中,養老金“雙軌”制、養老金入市、修建“老年人保護法”已經成為牽繞著中國數十億老百姓的重要大事,直接影響未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
“從2013年開始,中國青壯年人口以每年700萬的速度在下降,而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卻以每年將近700萬的速度在增長。”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楊燕綏教授介紹說,“中國老齡化突出特征就是未富先老。”
中國式養老如何解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多渠道解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專家建議,應建立多元化、分層次的綜合養老網絡。
目前,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中國養老金“空賬”規模大約為1.3萬億元人民幣。
所謂“空賬”,是指盡管你的賬戶里名義上有錢,但實際上卻只是個無法兌現的空頭數字。
楊燕綏教授表示,造成養老金“空賬”的原因非常復雜。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養老保險是現收現付制,即當年的繳費(收)支付當年的支出(付)。當期工作人員的繳費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員養老金,其退休時的養老金則由下一代工作人員繳費來支付,并代代相傳。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較少的工作人員已經供養不起較多的退休人員。
此外,我國養老制度起步晚,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并沒有實行個人養老金賬戶管理,廣大農村老百姓也沒有提前存錢養老的觀念和條件,實行市場經濟后企業改制,國家才開始劃出資金到企業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社會賬戶。
不可忽視的是,養老基金的賬戶管理,保值、增值的運作也始終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現在中國人的養老金有很多賬戶,基本養老保險賬戶、企業年金個人賬戶、城鄉居民儲蓄個人賬戶,還有消費積分計入個人賬戶,形成混賬管理的局面。”楊燕綏表示,空賬運營、養老金貶值,是中國養老金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巨大的空賬需要填補,人們不禁擔心,未來中國養老金的出路在哪里?
一些專家給出了幾個解決辦法。例如增加年輕人數量,增加勞動力。全國人大代表王一新建議對部分國企、央企的股份進行出售,同意紅利上繳,以填補空賬……但無論是哪個辦法,從執行角度來說,都存在很大的困難。如何填補中國養老金的缺口,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溫總理在全國政府工作會議上提出,國家計劃在2020年實現農村老年人的普遍保障,努力讓城鄉老年人都老有所養,幸福安度晚年。
“到今年年底,全國1.6億的老年人都會有一份養老金。”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何平說,西方有些國家幾十年都沒解決的問題,中國短短幾年就實現了,這是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取得的巨大進步。
但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體制內養老保險金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就此解決了呢?
來自內蒙古的全國代表徐睿霞,深入到內蒙古多個農村實地調研發現,農民的養老保險金還不如我們相對應的低保基金。
徐睿霞介紹說,現在國家給予農民的基礎養老金補貼為每人每年100-500元,城鎮居民的基礎養老金是每人每年100-1000元,在這個基礎上國家給予其他形式的養老補貼為平均每人每年55元,各省和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自己財力的不同又配套補了一些經費進來。如果一個55周歲的農民按照每人每年最高500元的標準繳納養老金,按照最少交費十五年的標準,到60周歲以后,他領到的養老金將會分為兩個賬戶,一個是國家的基本養老金賬戶、一個是個人賬戶,這兩個賬戶加起來,拿到手中的實際養老金是每人每月109元,而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的低保水平則是每人每月165元。
如此一來,農村低保金比實際領到的養老保險金高出1.5倍,很多農民還不如直接領取低保金。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完全靠機構養老實屬杯水車薪。有關專家表示,無論是現在熱議的養老金“雙軌”制,還是養老金入市,以及養老金“空賬”的問題,都凸顯了我國養老資源分配不均、養老金保值增值、養老資金總量不足等問題。
“‘消費養老’可以成為中國第四個養老金的重要來源,對解決中國養老金資金不足的問題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今年兩會代表再一次將養老資金的問題搬上了討論的臺桌,建設多元化、多層次、多柱型養老保險體系是符合目前國情需要的。
“首先應該實現中央統籌,按照各地居民消費支出的一定比例支付基礎養老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紅十字會曲阜醫院院長姜健提議說,“其次是做好個人賬戶,包括個人繳費、企業的員工福利甚至商家消費的積分都可以轉化為養老金,交給安全的受委托人,并建立良好的投資機制,保證老年人改善生活。”
顯然,在很多代表、委員們看來,僅靠國家養老保險金不能維持老年人體面安逸的晚年生活,必須依靠企業和社會的參與。它們是社會化養老的重要內涵,也有助于實現國家規劃中提出的多渠道解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問題。
關于社會化養老和鼓勵企業參與養老事業,近年來上海、安徽、重慶等地悄然興起的一種消費積分養老的營銷模式,在社會引起極大關注。
據介紹,這種所謂“消費養老”,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企業的產品后,企業把消費者的消費視為對企業的投資,并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把企業的一部分利潤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消費者,幫助消費者在日常正常的消費過程中,積累一筆可觀的資金作為“補充養老金”。
在國外,消費養老是減輕政府財政支出、提高居民社會保險收入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才被引進中國。上海家帝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我愛我買”(www.525m.com)電子商務平臺,是目前國內“消費養老”實踐成果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上海帝豪集團的董事長曹建華向記者介紹了他的“消費養老觀”:每年必須拿出企業利潤的80%返還給消費者,讓老百姓既有錢去消費,也讓企業有動力去賺錢,進一步解決養老金使用不合理或者不足的問題。
據曹建華的介紹,去年,“我愛我買”電子商務平臺為國家繳納稅收共3600萬的稅,為消費者積了240萬分,一個平臺上只留了15%的利潤,15%當中把它平等分配到4%的平臺日常管理上,多加的利潤都已經返還給消費者。
社會保障專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清華養老金工作室主任楊燕綏教授考察“消費養老”的積分模式時,認為“消費養老”可以成為中國第四個養老金的重要來源,對解決中國養老金資金不足的問題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養老問題還需要很多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何平表示,日趨完善的體制將力推中國養老保障制度循序漸進,長足發展,80后、90后的青年們,不用為未來養老的負擔擔心。
□ 編輯 鄧凌原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