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銀娜
千年瓷都景德鎮:危機與突圍
□ 崔銀娜
景德鎮——世界聞名的千年瓷都,如今卻面臨著瓷土枯竭的尷尬。
2009年3月,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上,景德鎮赫然在列。在這個寫滿了煤炭、森林、礦產等資源城市的名單上,景德鎮的名字顯得另類而孤獨。
景德鎮因出產制作優質瓷器的材料“高嶺土”而聞名于世。然而,隨著一千多年的開采,這里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尷尬和行業的危機。
在景德鎮市的瓷都大道有一家規模龐大的國營瓷廠——景德鎮華風瓷廠,這個廠見證過景德鎮的輝煌,也經歷了它的落寞。泥濘的道路、破舊的窗戶,已經很難想象到它曾經的輝煌。從上世紀90年代,景德鎮的國營瓷廠開始因為經營不善而陸續停產。
華風瓷廠的廠房也被租給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們。
徐瑞鴻,這位因為熱愛陶瓷藝術臺灣人,在2001年就來到了這里,并開辦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三陶軒”。他告訴記者,景德鎮本市的瓷土已經挖完了,這些陶瓷工作室仍從數公里外的浮梁、樂平等縣挖土,那里還有瓷土礦。
浮梁縣曾是景德鎮高溫瓷土的主要產區,曾經探明的總儲量達500多萬噸,然而隨著多年的挖掘,這里的瓷土資源也將很快就被挖完了。浮梁縣的情況只是景德鎮瓷土資源的一個縮影。
時任景德鎮市發改委工業科科長的劉忠平在景德鎮入選資源型枯竭城市名單后,曾向媒體介紹說,作為制瓷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景德鎮的瓷土曾探明儲量共5000多萬噸,經累年采掘,現僅存約100萬噸。
徐瑞鴻說,如果景德鎮的瓷土用來生產建筑用瓷,那么很快,目前景德鎮的瓷土兩三年就被消耗殆盡。
然而,并不是一定要有瓷土、一定要有瓷土泥才能做陶瓷。徐瑞鴻告訴記者, 由于現代技術的進步,無論什么瓷土只要通過恰當的配方,都能成為優質的制瓷原料。再加上景德鎮周邊有大量的瓷土產區,這些地方可以通過便捷的交通,將瓷土源源不斷地運到景德鎮。
因此,在現代社會,瓷土的多寡對于景德鎮陶瓷產業的影響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嚴重。
景德鎮陶瓷學院工程中心工程師黃武清也持有類似觀點,用來加工瓷器的泥土只是在成本上對瓷器有所影響,但是對于生產優質工藝瓷器并不大。
沿著景德鎮瓷都大道往北,用不了十分鐘就會來到一處旅游景點——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這里是專門向游客介紹景德鎮陶瓷文化和傳統制瓷工藝的旅游景區。古窯見證了景德鎮千年瓷都的輝煌,這種輝煌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后。上世紀60到80年代,景德鎮制瓷工業的產值一度占到全國的20%以上。在那時,無論潮州還是與景德鎮并稱三大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難望其項背。
用傳統的制瓷工藝,生產一件瓷器需要經過72道工序,而每位老工藝人只掌握兩三道工藝。在國營瓷廠最輝煌的時候,景德鎮有超過1/3的人在從事著與陶瓷產業有關的工作。
魏金茍是一位80多歲的老陶瓷工匠,他的主要工作是拉坯。當時能夠進入國營瓷廠工作,是讓人人都羨慕的。魏金茍就曾經是當時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的光明瓷廠的一名工人。他沒有想到,那樣紅火的瓷廠也有倒閉的一天。
1995年景德鎮市政府對景德鎮人視為驕傲的“十大瓷廠”進行改制。通過化整為零的方案,劃小核算單位,自負盈虧。原有職工有1/3退休,1/3下崗,只留下1/3維持工作。自此,整個景德鎮的陶瓷行業開始沉淪。
黃武清介紹,以前景德鎮陶瓷行業主要是計劃經濟,開發能力比較差,10年、8年都是一個樣子,沒有革新,產品積壓,陶瓷廠慢慢就陷入窘境。隨著十大國營瓷廠的慢慢倒閉,從1995年到2007年,曾經遍布景德鎮街頭的瓷廠也越來越少,據統計,從原來的316家,減少到157家。而這157家也包括了不少名存實亡的“空殼”企業。
也就是在這幾年里,魏金茍和兒子也陸續下崗了,為了供養正在上大學的兒子,他不得不每天到旅游景區靠表演制瓷手藝賺錢。
漫步在繁華的景德鎮市區,這里被各種各樣的陶瓷店鋪擠滿。在市中心,景德鎮最大的陶瓷交易中心國貿廣場,最多的莫過于各式各樣的瓷器。這些瓷器有的產自景德鎮,有的產自潮州,有的則產自山東。然而,它們有唯一的共同點:都打著“景德鎮制”的名號。
然而,景德鎮陶瓷行業產值的落后是事實。2003年到2004年,各個機構先后評出了6個“瓷都”,潮州、唐山、德化都榜上有名,唯獨沒有“千年瓷都”景德鎮。1995年,潮州陶瓷產業規模與景德鎮大致相當,到了2007年,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拉大到了接近5倍:景德鎮的產值為42億元,潮州則已經超過了200億元。這樣的數字應該說讓擁有正牌瓷都名號的景德鎮有些尷尬。
在徐瑞鴻眼中,景德鎮更像一位“沒落的貴族”,保留著千年留下來的“金字招牌”,缺乏前進的動力。談到景德鎮后繼人才方面,徐瑞鴻說,景德鎮在人才培養上較為薄弱。很多時候,拿來轉一下就可以變為金錢,因此根本不需要努力,也很少有人會去努力去做它。“幾乎每一家人做的東西都一樣,青花釉上彩、青花釉上彩,其他能夠見到的比較少。”
對于政府而言,2009年入選資源型枯竭城市讓景德鎮獲取了中央5億元的資金支持以及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然而不少從事這個行業的當地人擔心:當地剩下的為數不多的資源因為要去生產一些低價值的產品而正在被快速地消耗著,這對于景德鎮未來持續的發展并沒有好處。
景德鎮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因為它有特殊的一種資源,而在運輸如此便捷的今天,資源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創意還有技術。對于景德鎮而言,大多人希望這里的人能夠熱愛瓷器,能夠熱愛瓷都這個名字,除了硬件的投入,更多的還是在軟件上的提升。
應政府部門邀請到景德鎮來做創意文化產業調研的一家北京投資公司董事長劉亞軍說,意大利、西班牙都不產陶瓷原料,但卻成為陶瓷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景德鎮要有這樣的志氣和魄力,成為陶瓷藝術的戛納。
景德鎮確實具備這個條件,景德鎮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3人,有上千人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有上萬名陶瓷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是全國陶瓷工藝美術人才最富集的地區,這里還有全國唯一的陶瓷本科院校景德鎮陶瓷學院。“但大師們現在都在干個體,靈感用于個人之作。如果讓大師們的智慧貫穿于整個陶瓷產業大格局,景德鎮就大有希望了。”
(部分文字錄自《景德鎮:非典型危機》)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一位老陶瓷工匠正在向游客表演傳統制瓷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