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寧寧 邢志剛
百年煤城轉型中的故事
□ 倪寧寧 邢志剛
一提到煤炭,大多數人心中主要想到是的東北及山西等地。作為江蘇省第一個國家級資源枯竭地區,徐州市賈汪區并不為人們熟悉。
2011年11月22日,國家公布第3批25個資源枯竭城市(地區)名單公布,徐州市賈汪區名列其中。這則消息意味著作為一座“百年煤城”的賈汪將成為歷史,它將走上一條“去煤化”的城市轉型之路。
其實早在2001年11月28日,江蘇省企業兼并破產協調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同意徐州礦務集團大黃山、董莊、夏橋井啟動破產關閉的通知》。三個礦區職工就開始了“被轉型”。
近日,記者走到部分職工中間,聆聽和記錄屬于他們曾經的“礦井生活”與“轉型故事”。
吳長林:1967年生,45歲,1985年起在徐州市賈汪區韓橋煤礦夏橋井通信計算機科工作。2001年底結算離礦。
2001年12月的一天下午,吳長林和他的同事們得到了關礦封井的通知。當時,吳長林在徐州賈汪韓橋煤礦夏橋井的通信計算機科工作。
“當時礦上決定,通信科將保留一半人員,當然也就意味著另一半人將“卷鋪蓋回家”。
誰留下,誰回家?當時通信科采取的方法是由職工自己決定?!懊咳税l了一張紙,紙上是全科人員的名單。”吳長林說,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個人在每個名字后面打鉤、打叉。然后匯總,鉤多的人留下,叉多的人回家。
這應該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但是10年后吳長林講述這件事時,顯得很平靜。
“可能我人緣還不夠好吧。”吳長林說,他只差了“一票”,“如果我少打別人一個鉤,我就留下了。”
輕輕的一個鉤,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吳長林回家了,帶著礦里給他的25000多元補償款。
吳長林是1985年進礦的,和礦上的很多人一樣,吳長林也是煤礦世家。父母退休前都在礦上工作?!拔覀冞@種家庭好像沒有選擇,要么上礦上的技校,要么頂替父母,結果都是到礦上上班。”
吳長林已經習慣了礦上的生活,幼兒園、小學、初中、技校都是在礦上上的。社會對他來說反而是陌生的。
“從小到大,就沒離開過礦上,就連戀愛也是在礦上?!?989年初,經人介紹,吳長林和夏橋幼兒園的老師程文英處上了對象。就在那一年,兩個“夏橋人”結婚。然后生子。程文英比吳長林早一年進入夏橋井,在丈夫離開礦上一年后,她才“結賬”——拿了25000多元回家。
“夫妻雙雙把家還”后,生存的壓力立即就來了,每個月固定的收入沒了,5萬元,看上去不少,但是每個月都要扣幾百元的養老保險,“只出不進,很快就會坐吃山空的?!?/p>
吳長林說,這10年,他先是做了四五年的家電維修;干不下去后,他又到汽修廠打工,因為賈汪的好車少,生意很淡,干了幾年后,他又到一家私人的化工廠做電工,一直干到現在。
市燃氣管理處處長干斌、市能效中心主任王晉在論壇上致辭。兩位領導分別從不同維度介紹了有關政策和信息,并指明了工作路徑、提出了希望。干斌指出,近年來,上海市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為指導精神,加速推進了城市轉型升級與能源結構調整。不斷完善全市環保工作要求,合理高效做好鍋爐減排工作是我們努力完成上海市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措施和保障。王晉在致辭中提出要進一步促進鍋爐低氮改造工作,加強國際鍋爐技術合作,推動實現鍋爐改造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的目標,為上海“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作出積極貢獻。

曾首創“百日紅”的韓橋礦工。(油畫)
老鄭:今年60歲,在徐州市賈汪區韓橋煤礦夏橋井做過掘井工和安全監察,2001年底結算離礦。
除了夏橋井職工宿舍外,護礦里小區也是夏橋礦工人們的集中居住區。房間里沒有暖氣,更沒有空調,老鄭正在給一個煤爐生火。
2001年被一次性“結算”后,老鄭和在夏橋礦醫院工作的愛人,一道離開了曾經并肩戰斗過的地方。如今,兩個女兒均已成家,老鄭夫婦了卻了自己的心事。心里是順了,但是身體卻老是出狀況。當年井下的工作,老鄭留下了很多的職業病,比如脊椎病、塵肺病等。
“初中畢業后,我是1970年招工進的夏橋煤井。工作30年,就在一個單位,一共干過兩個崗位:在井下干掘進15年,又做安全監察15年?!崩相嵳f,“如果不是進入礦里工作,自己很有可能還在農村做農民修理地球?!?/p>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我的工資是31.5元,轉正后是43.1元。按照當時的標準,四級工是50.5元,五級工是59元,七級工是70元?!崩相嵒貞浧疬^去的時候,還是頗為自豪。因為這個工資,在當時已經很高。學習毛主席語錄,以礦為家,喊出的口號是:“身在井下300米,胸懷世界30億?!?/p>
老鄭說,剛到夏橋井工作的時候,伙食也挺好,也很實惠:5分錢就能吃一份大鍋菜,3毛5就能整一個小炒?!拔椰F在居住的房子,就是當時礦上建的。剛開始礦上象征性地向職工收一點錢。每月2-3元錢。后來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自己買下來的,一平米120多元錢。雖然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但實際使用面積卻很大?!俺藘蓚€臥室外,還有1個小客廳?!?/p>
今年63歲的老礦工昝金田說,整個護礦里小區有居民270多戶。當時住的都是夏橋井的工人。2001年礦被關掉后,有些人賣掉了房子,去了山西、陜西等地繼續從事老本行。其余大部分人因為年齡、身體以及經濟實力等原因的制約,還是留了下來。
鄰居們還在每天碰面,但當初的工友,如今卻在做不同的工作。有的人在做保安,有的人在做清潔工。
閔女士:1953年出生,今年58歲,1997年內退,其兩個妹妹、妹夫均于2001年底結算離礦。
在護礦里,記者碰到了已經退休在家的閔女士。
閔女士,1971年進礦,1997年辦的內退。2003年,年滿50歲的她開始拿養老保險。閔女士的丈夫,1969年進礦,2011年關礦封井的時候,一開始把他列入了結算名單。后來因為他患有肺結核,經過身體鑒定后,就為他辦了勞保,也就是退休。每個月能拿到400多元,直到2007年去世。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開貨車,兒媳婦賣鞋子,他們的兒子10歲。閔的女兒也嫁人了。
說到離開礦上的日子,閔女士說目前自己每月可以拿到1400多元養老保險,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雖然生活并不寬裕,“但也說得過去。”
讓閔女士感到擔心的是她的兩個妹妹。她的兩個妹妹、妹夫原先都在夏橋井工作,2001年封井,因為年輕,未到退休年齡,他們都和礦上辦了結算手續。“我小妹妹在礦上時,在繡品廠做工作服,屬于大集體,結算時一次性只拿到7000元補償款,小妹夫拿了25000元?!遍h女士說,這點錢根本就不夠,因為每個月都要自己交養老保險,還要供孩子讀書。
“他們連住的平房還沒買起來。”閔女士說,結算后小妹夫到礦務局打工,修水管,但沒幾年工作就丟了。
閔女士的大妹妹是頂替父親進礦的,在礦里行政科,她主要是干洗衣服的活。閔女士的大妹夫做井下皮帶維修。2001年封井時,他們夫妻也沒到退休年齡,工齡也短,所以也是以結算的方式回家?!暗浆F在他們也沒到退休年齡,只能以打零工維持生活?!?/p>
談到如何面對生活的艱辛,閔女士只說了一個字:受。
(摘編自《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