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都需加碘鹽
根據我國2011年9月發布的《食用鹽碘含量》標準,自2012年3月15日起,我國的食用鹽產品(碘鹽)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由原來的35mg/kg(±30%)調整為20mg/kg、25mg/kg、30mg/kg(±30%)三種范圍標準。
據了解,中國曾一度是世界上缺碘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有7億多人口受到碘缺乏病的威脅,曾占世界碘缺乏病人群的40%。因此國家在1994年正式頒布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使之成為一項國策實行。
在“全民加碘”的呼聲下,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但是,食鹽加碘卻依然被強制實行,不僅如此,專門用以補碘的食品、營養品,富含碘元素的食物也越來越多的被擺上了餐桌。
近幾年,各地發現患甲狀腺疾病的人群數量逐年遞增,由《中國十城市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得知,我國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18.6%,對比未加碘時,我國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只有5%。這意味著我國每5個人里就有1個人患有甲狀腺結節。
人們是否需要再繼續補碘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而至今加碘鹽政策已實行了18年,大多數中國人都已不缺碘,我們不禁要問:食用加碘鹽還有必要嗎?
健康成人每日碘攝入量應為150微克。孕婦或乳母的需求量會高出50微克,達到200微克。人體內的碘有80%來自食物,10%來自飲水,5%左右來自空氣。
實際上我們每天的進食,都是一次補碘的過程。舉一個例子,100克大米含碘2.3微克,100克豆腐含碘7.7微克,100克瘦豬肉含碘1.7微克,100克草魚含碘6.6微克,100克香蕉含碘2.5微克,100克牛奶含碘1.9微克。如果我們一頓吃了這些東西,那么我們的碘攝入量加起來就是22.7微克,要是再加上調味品中所含的碘量,就拿加碘鹽來說,以30mg/kg計算,每克鹽中就有30微克,若每天吃6g碘鹽,碘攝入量就已經達到180微克。事實上,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不止這些。
而那些沿海地區的人群,食用海產品較多,例如蝦米82.5微克/100克,帶魚5.5微克/100克,而紫菜和海帶(鮮)的碘含量更是特別高,分別為4323微克/100克和36240微克/100克。
雖然碘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攝入不足會使得發育期兒童身高體重以及腦發育等方面受障礙,使孕婦胎兒流產、死產等,使成年人患上所謂的“大脖子病”。但是攝入過多同樣會對人體造成不利,主要表現在甲狀腺功能方面。除了我們熟知的甲亢以外,還會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即甲減。這是由于碘攝入過量,抑制了甲狀腺功能,使得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甲減容易導致機體代謝減慢,各器官功能減退。
不過,造成甲減所需的碘攝入量非常大,一般情況下甲減病例比較少見,更多的則是甲亢。
因此,此次對加碘鹽的碘含量標準下調,有助于降低因碘過量造成的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鑒于我國地區分布的不同,應實行科學的補碘方法,比如缺碘地區應該食用含適量碘的加碘鹽,而一些不缺碘地區,就沒有必要加入到補碘運動中去,可以食用非碘鹽。而市場上也應該將加碘鹽與非碘鹽一起銷售,給予群眾自由選擇權。
(實習生蔣鈺綜合整理)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