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麗
摘要:我國的音樂教育正在被普遍關注,民族音樂教育是中學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加強中學生民族音樂教育,既可以豐富學生民族文化知識又可以拓展學生文化視野。但是現階段民族音樂受到流行音樂的充斥,民族音樂教育重視度不夠,本文就此提出一些膚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中學;民族音樂;教育;措施
今天的中國正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音樂教育也日益提高到較為重要的位置,音樂教學的整體改革勢在必行。國際著名學者、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認為:“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使一個民族能最深層地感受自己的重要內容”。我國的民族音樂集中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多彩的形式、淳樸的風格、無窮的意趣,反映著人民的現實生活、理想和追求。中國的民族音樂規模龐大、數量豐富,我們56個民族擁有數以萬計的色彩獨特的民歌,它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還有品種繁多的民間歌舞、民族器樂、曲藝及戲曲種類,都具有鮮明的音樂風格。但是近年來,流行音樂,尤其是愛情歌曲充耳可聞,民族音樂教育受到沖擊,其作用受到忽視。
一、尋求根源,審視民族音樂教育。
首先,從中學生的審美心理出發。初中階段又稱為青春期和少年期,這個階段他們的思維發展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思維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其思想偏激和極端,不能全面和辨證地分析解決問題,而是抓住一點而不計其余。這種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們對人和事的態度上,狂熱的明星崇拜就是出現在這個年齡階段,少男少女們常搜集大量的他們所崇拜的明星照片,甚至在發型、服裝、姿態及言行舉止上都去竭力模仿某位明星,從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①
其次,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成績不去評估,甚至無評估方案,一些學校音樂課可有可無、形同虛設,音樂課的教學情況無人管理、無人監督、無人審查;音樂教學科研重視不足,不少音樂教師至今還沿用著五、六十年代的音樂教學法,教學觀念陳舊;廣播、電視、唱片公司等社會意識的發展,流行音樂的傳播成了重頭戲,從而降低了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力度。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其中就體現在文化的傳承價值上:“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華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宏揚民族音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
民族音樂是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在音樂領域的積淀,它體現著本民族的民俗、民風、民情,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加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了解、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音樂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開創民族音樂文化繁榮的新局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第一,讓學生領略中國傳統音樂之美,了解華夏優秀文化之偉大和豐富,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第二,用民族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和提高人們的民族心理素質,繼承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遺產。第三,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音樂,讓我們的下一代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傳承、創造和發展中來,讓傳統音樂形式與新時代特征相結合,讓我國的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二、采取措施,加強民族音樂教育。
1、樹立對我國民族音樂的自豪感。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音樂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特點迥然不同,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經濟、文化、風俗、自然環境,尤其表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北方民歌高亢、嘹亮、奔放、豪邁,南方民歌婉轉、秀麗、細膩、柔美,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它體現著本民族特有的審美習慣,包含著民族的歷史和優良傳統以及民族思想,無疑是對學生進行民族歷史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體味人生、接受本民族的精神旗幟和神韻、強化民族意識的重要教材。
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近年來中國音樂走向世界樂壇,宋祖英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的成功演出,使外國人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崇拜達到了極高的程度。《茉莉花》作為典型的中國民歌,18世紀末葉,曾被傳到歐洲、南美洲等地并廣為流傳。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還將它用于歌劇《圖蘭朵》中女生合唱的素材。世界三大男高音在京城的獨唱音樂會及多民戈在上海的個人音樂會上分別深情地演繹了《康定情歌》。經典的中國民歌不但受到中國人的喜愛,而且受到世界音樂人士的青睞。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為我們的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為民族音樂在世界樂壇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自豪的感情。
2、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體驗能力。
中華民族獨特的和燦爛的音樂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表現手法,以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以五聲為骨干的調式音列結構,均衡對稱的曲式結構原則、均勻平衡的節奏安排,簡繁相適、動靜相襯的音樂表述方法,與文學、語言、舞蹈、戲劇、造型等姊妹藝術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講究的是橫向的旋律美,著意于用旋律塑造意境,強調音樂作品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讓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令學生陶醉,使學生樂在其中。
民族音樂的欣賞應本著以主觀體驗為主,增強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民族音樂的美,領悟民族音樂的妙,體驗民族音樂的情,感受民族音樂的真的原則,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體驗—領悟—理解—再體驗—再領悟—再理解使學生真正感受民族音樂之博大精深。在欣賞的過程中,不要拘泥于樂曲結構、旋律發展手法等內容的分析講解,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民樂的欣賞才有可能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地對學生實施教育。鄉土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可使學生從自己生活的區域中、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獲得民樂的素材,更加愉悅地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3、“原汁原味”與多種唱法相結合——民歌新唱。
由于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音響制品如春筍般涌向市場,這為我們學習音樂提供了許多方便。同樣的一首民歌,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版本,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歌在音樂方面有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近年來,從中央電視臺的文藝節目到各地文藝臺,多種多樣的聲樂、器樂組合如“黑鴨子演唱組”、“女子十二樂坊”等分別演繹了不同風格的民族音樂。與此同時,改良民歌、包裝民歌,用搖滾、交響樂等現代音樂元素來激活民歌。斯琴格日勒曾用搖滾的方式演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周華建用通俗唱法演唱了《大地飛歌》等等。
4、流行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合理應用。
現行的中學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占有很大程度,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幾首經典的流行歌曲。在初中一年級音樂教材中就增加了《七子之歌—澳門》,《東方之珠》,經典電影主題音樂《我心永恒》等;初中二年級音樂教材中也增加了《讓世界充滿愛》,《唱臉譜》和《中國功夫》等。美國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流行音樂。一些教師不愿教占據了學生課余時間的流行音樂;另一些教師則毫無保留地接受流行音樂,他們的態度是: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教學。他們認為如果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某種音樂的知識和欣賞能力,沒有必要再把其他類型的音樂介紹到課程中來。大多數教師是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他們承認,流行音樂作為眾多的音樂種類之一,應該被納入課程②。所以根據我國的國情,一些主題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流行音樂,也可以納入現階段的中學音樂教材中來。音樂也要提倡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都有其獨到之處,比如流行音樂貼近生活、容易抒發情感,這些特點就是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對其鐘愛的原因,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流行音樂。由此可見,對于廣大音樂教師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確認識流行音樂,然后才能引導好學生如何正確對待流行音樂。
5、創建民族音樂教育的良好氛圍。
學校可利用廣播、報刊等各種宣傳手段宣傳民族音樂,傳播民族音樂的知識,組織民族音樂知識講座,民樂學習興趣小組,組織民族樂隊,舉辦民歌、民族音樂演唱、演奏比賽活動,組織學生下鄉采風,廣泛收集本地區、本民族的民歌。在這些活動中培養興趣、傳授音樂知識,提高民族音樂的演唱、演奏能力,真正實現民族音樂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
6、提高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
教師應該本身熱愛民樂、熟悉民樂,即具有一定的民族音樂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的實施民族音樂的實際能力,還充滿強烈的對民族音樂教育的熱情和使命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現階段的中學民族音樂教育的正常進行,促進民族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提高本民族的音樂素質。
結束語:
中國的民族音樂正走向世界音樂舞臺,創造著一次次輝煌的業績,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光芒照遍世界各地,喜歡中國民族音樂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當年齊爾品來到中國,與中國民族音樂結下了世紀緣,因此改掉了自己的名字。現在美國人用英語來演繹中國京劇,甚至成立以專門研究中國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機構。其實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都流淌著我們本民族的音樂成分,因此在我們的后代中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是不難做到的。加強中學民族音樂教育,使中學生正視我國的民族音樂,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發展音樂教育,這是我們音樂教育的一條燦爛的光輝大道,這對于我們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注釋:
①參見林崇德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發展心理學》
②參見文化藝術出版社邁克爾.L.馬克著《當代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當代音樂教育》邁克爾.L.馬克文化藝術出版社
[3]《發展心理學》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國音樂教育》 20045
[5]《湘江歌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