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婕
摘要:本文嘗試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實施過程以及特色與創新五個方面對物理治療課程進行說課探討,以期進一步提高物理治療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物理治療;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說課
說課是指讓教師面對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系統地談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口頭表述自己的教學設想,然后由聽者評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活動。說課是教師在備課或講課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使教師的教學實踐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層面。以下將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實施過程以及特色與創新五個方面對物理治療課程進行設計與探討。
1 課程設置
1.1 課程性質與地位《物理治療》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通過各種類型的功能訓練、手法治療,并借助于電、光、聲、磁、冷、熱、水、力等物理因子來提高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回復、改善或重建軀體功能的能力。它是康復治療的基本構成,也是物理治療師和作業治療師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它以運動學及醫學基礎課如解剖、生理等課程的學習為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臨床康復學課程的基礎。
1.2 課程教學目標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課程組經多次討論,并廣泛征求外校、外院康復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確定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各種物理因子治療及運動治療技術的原理,能夠熟練操作各種物理因子治療儀器,能熟練操作神經發育學療法、運動再學習、關節松動術、平衡、步態、肌力、關節活動度、牽引、牽伸等訓練手法。(2)能力目標:能熟練評估相關功能,并根據評定結果選擇合適的理療儀器或運動治療技術。(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四心”品質(耐心、細心、愛心和責任心),能尊重、關愛殘疾人,做到誠實、守信,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具有實事求是、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穩定的職業情感和態度。
1.3 課程設計理念 秉持“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以基于真實工作過程的項目導向、任務引領作為課程的設計理念,具體如下:(1)以“真實工作過程為導向,崗位技能培養為主線”的課程設計思想,由學習領域轉變為學習情境的教學設計,從理論、實踐課程分離轉變為“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注重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技能任務化,組織實施教學;(2)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3)在學生掌握崗位需求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職業素質的同時,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4)課程考核:在教學效果評價中,除通過試卷考核同學對課程標準規定知識的掌握程度外,應積極倡導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技能的應用。
1.4 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依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中的物理治療工作項目設置的。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又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并融合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同時,針對專業培養目標,緊跟康復治療技術行業發展和江浙滬地域經濟發展狀況,結合我院人才培養“ICS”模式的特點,體現專業教育與人文的相互滲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服務。項目設計以完成物理治療工作任務的運動療法和理療內容為線索來進行。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采取工學結合等形式,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學、做”一體化,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2教學內容
2.1 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本課程根據實際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按實際工作任務過程進修教學內容的編排,內容中無“章節”,只有“項目化的工作過程”。每一項工作任務對應相應的職業能力培養,使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工作過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本課程利用情景教學開展任務引領型的項目活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程總學時為200學時,理論132學時,實驗68學時。
2.3 課程重點、難點本課程的重點在于根據擬定的治療方案實施治療手段,難點為如何根據康復評定結果擬定治療方案。
3 教學資源選用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運動治療技術》和《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兩本教材。該系列教材深入淺出,簡明實用,可操作性強。
4 教學實施過程
4.1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1)探索以康復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要求為導向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根據課程性質,改革物理治療課程教學模式。以康復治療師崗位真實工作任務、真實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以“培養能力”為總體目標,強調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技能培養任務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養主動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的高級康復治療師人才。(2)注重崗位勝任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首先利用自制多媒體課件導入案例,教師實時示教,最后評估學生的操作技能;同時實訓室全天開放,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動手時間和機會,強化了實踐技能的培養;(3)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學習的主動構建者,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培養主動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的高級康復治療師人才。(4)教師的指導保證了學生學習的目標。(5)教學與臨床零距離的教學設計。
4.2 教學方法與手段
4.2.1 角色扮演法:即有目的地解決問題的設計。設計教學法有四個重要步驟:創造情景引起動機,確定目的制定計劃,實行計劃,評價效果。教師首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相應典型病例,在課前一周告知學生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病例設計相應的情景并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在課堂上學生完成角色扮演病例及設計治療方案的過程后,首先學生自評治療效果,教師再給予點評和系統歸納,促進學生更快更全面掌握教學內容。
4.2.2 工作引領法:針對課程實訓內容即實際工作任務,首先案例導入,提出工作任務,利用多媒體課件及實訓室相關物品解決工作任務,學生分組進行情景模擬練習,最后評估學生實訓效果。
4.3課程評價機制 (1)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采用階段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項目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2)關注評價的多元性,結合課堂提問、學生作業、平時測驗、實驗實訓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成績;(3)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應予特別鼓勵,全面綜合評價學生能力。
5特色與創新(1)利用情景教學開展任務引領型的項目活動,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2)以實際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選取、序化教學內容,在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四心”品質;(3)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注重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技能任務化,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4)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主動型、創新型和可持續發展型康復治療人才。
參考文獻
[1]章稼.運動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
[2]何成奇.物理因子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
[3]任寶貴,陳曉端.說課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9,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