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摘要:本文對圖書館的歷史、現代圖書館現狀進行了描述,對未來圖書館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圖書館;古代圖書館;近代圖書館;現代圖書館;未來圖書館
引言: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日臻完善,數字資源如雨后春筍不斷地擴展,信息載體越來越多樣性,讀者需求也更加多樣化與個性……這些問題促使每一個圖書館館員都做出了一些對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思考。未來圖書館的前景如何?早在1982年美國圖書館學家蘭開斯特曾預言,圖書館將在20世紀末消亡。然而到了今天,圖書館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她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服務越來越多樣,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的人)也越來越多,圖書館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在不斷提升。
據統計,美國1994年在全國大學圖書館流通部共借還了18300萬冊(次);到了2004年只借還了15510萬冊(次),下降了15.3%。就山東理工大學而言,圖書館新館搬遷后的2008年讀者借還圖書總量為190萬冊(次)到2009年140萬冊(次)及2010年120萬冊(次),讀者的借還書量逐年減少。我校圖書館在2008-2010年進出圖書館讀者人次基本上在210萬人次左右,圖書借還書量減少,讀者人數基本上維持不變這說明利用圖書館環境資源來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
圖書借還量的減少,不是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樞紐的地位被動搖,而是,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使得許多讀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了基本的文獻信息服務,在這樣的技術巨變的時代,對于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本領,開拓新視野,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對全球資源的普遍訪問。讓我們適應時代,做好迎接圖書館轉型的思想與技能準備,再造圖書館事業的輝煌。
1、古代圖書館的記憶性描述
1.1、國外古代圖書館文獻綜述
世界上出現圖書館較早的國家有巴比倫、亞述、希臘、埃及、羅馬等國,這些文明古國的圖書館事業都是由國家主導的。據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是公元前10世紀的巴比倫王國圖書館 ,隨后有公元前6世紀希臘王國建在雅典城的圖書館,公元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公元前2世紀在羅馬建立了圖書館等。此外,由于宗教活動的興起,由此產生了僧院圖書館。大學興起,大學圖書館也隨之發展起來。所以,國家圖書館、僧院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共同構成了國外古代圖書館事業的整體。
2、中國古代藏書樓歷史描述
在中國圖書館一詞是19世紀有日本傳入的,在圖書館一詞傳入我國以前“藏書的地方”被統稱為“藏書樓”。據文獻記載,我國官府藏書形成于西周至戰國時期,周朝己有藏書機構“藏室”。《史記》記載,老子曾任“周藏書室之史”,算是我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從文獻資料與歷史來看,中國古代的藏書有官府藏書、私家藏書、書院藏書、寺觀藏書四個類型。在中國的殷代,皇室就有了保存典籍的地方,可以看作是我國圖書館的萌芽,隨后歷經各朝,國家藏書漸成規模,成為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主體。私家藏書的興起說明了我國古代就重視學術文化、重視教育,從而促進了私家藏書的產生。書院藏書是伴隨著書院教育興起而產生的,使得藏用方式類似于現代的學校圖書館。寺觀藏書是宗教文化的產物。
由于中國古代圖書載體的笨重,圖書數量又很少,學習主要是抄錄謄寫,幾乎沒有出借流通,以收藏和保存為主要特征。
3、近代圖書館興起
18世紀中葉英國的產業革命,使的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圖書館也不例外,以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宗旨,圖書館紛紛從王宮、教堂脫離出來,辦成面向社會開放的近代圖書館。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管理模式等先后傳入我國,圖書館運作模式也不例外,隨之“藏書樓”模式逐漸趨于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型圖書館。從藏書樓到圖書館,是我國文獻收藏史上最為重大的一次變革。藏書樓和圖書館之間最主要、最本質的差別,在于封閉與開放,藏用并重是近代圖書館的特征。所以,近代圖書館已不僅僅是一個藏書的地方,它還是傳播文化傳播知識的場所,是一種被大眾承認的社會化組織。
4、現代圖書館概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進入了現代化發展時期。現代圖書館的主要標志是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同時在服務工作中開始有了本質的變化,集中表現在是以“服務”為中心取代了以“保存”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收藏從注重“擁有”到注重“存取”,聯機網絡、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資源共享手段使圖書館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與較為守舊的圖書館傳統服務進行了重合與交融,使得現代圖書館體現出了復合型的特征,一方面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另一方面是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服務的制度與方式。因此,沒有與時俱進的圖書館發展的前瞻性理念,將會加重圖書館邊緣化的進程。高校圖書館近幾年來一直面臨著三大困惑,一是人才培養與引進問題,二是資源的購置費用問題,三是在學校中的地位問題。人才自我培養沒有取得實效,人才引進收到各方方面限制,資源費用的上漲與學校撥款的矛盾,領導手里的各種信息文件不需要圖書館的支撐,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資源也開始了自我定制,學生手里的課本與“五花八門”的選修課也占用學生的很多時間……數字資源的飛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相對不高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數字資源成為了少數學生讀者的專利,成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貴族消費”。使圖書館在學校中逐漸成為了一個邊緣部門。
現代圖書館被邊緣化還有一個實際是讀者進出圖書館的目的,僅是把圖書館當成了“自習室”。利用的是圖書館的非知識資源,看重的是圖書館的環境氛圍,或者是圖書館長期以來形成的和諧、端莊與寧靜的文化氛圍。在這里學習可以讓讀者體會到一種高貴,尊嚴,享受到一種別開生面的服務,這種自習室的功能與教學樓的自習室,家庭的書屋有著有很大差別,把圖書館當成自習室的讀者不在少數,這成為了圖書館館員的一大困惑之一。
5.未來圖書館的發展前瞻
讀者借還圖書的數量在遞減,不是說明社會不需要閱讀,人們不需要看書查資料,而是閱讀在轉型,查閱方式在改變,互聯網數字資源的興起,使人們足不出戶也能獲得信息資源,這也改變著圖書館的未來。未來圖書館的發展雖然需要不斷的改革與探索,但是依然是具有美好的前景。
5.1圖書館的功能依然
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技術信息怎樣發展,文獻載體閱讀方式如何轉變,圖書館固有的保存、使用、教育和休閑功能是不會改變的。無論是紙質的文獻,還是虛擬的數字資源,他們的本身是永恒的,雖然現代人獲取信息知識的方式多樣,但是從圖書館獲取這些文獻資料還是主要途徑。任何一個私企不可能提供免費的資源享受,任何一個單位不可能同時提供多家數字資源,只有圖書館,或者在數字資源環境下的圖書館聯盟,能夠完成這個使命。
5.2完全數字化圖書館的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人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未來圖書館將進入無紙圖書時代,里面再也沒有了高高書架和整齊的圖書期刊,整個圖書館將是現代化的電腦設備,每一個電腦就是一個圖書館,圖書館館員的服務不再是上架、順架、整架,而是做好系統維護,導航導讀,做好技術的輔導與幫助。圖書館館員不僅是圖書館專業人才,更是電腦技術的行家里手,圖書館館員應盡早接觸前沿的先進信息技術,做好官員角色的轉型,適應數字圖書館的新要求。
圖書館的整體運作,主要是服務一線讀者,適應讀者需求,數字資源建設工作,主要是數據商提供并安裝接入,館員進行導讀性的服務,讀者可以根據需要,咨詢館員,得到相關的幫助。
在數字圖書館時代,現在的“圖書”將會聚集到密集書庫存放,很少進行流通借閱,將成為一段封藏的歷史記憶。那時所有的文獻資料,都會找到電子版資源,讀者可以根據需要查閱或進行即時的打印,當然隨著紙質文獻資料的印量減少,讀者打印資料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圖書資料的發行也會改變先有紙質文獻,再掃描的電子版的現狀,而是先有電子版的資源,讀者需求可以按需印刷,同樣的是價格會十分昂貴。
5.3讀者需求是未來圖書館的指向
目前,生在我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中的一代慢慢長大,他們的習慣是網上獲取信息,對“圖書”的看法成為了一種使命的完成,課本是他們最常見的圖書,或者是唯一的圖書,其余信息就是網絡獲取。面對這樣一個利用互聯網的讀者群,圖書館的思考是怎樣適應讀者的需求,滿足讀者的實際學習的需要。
大學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方面更迫切,滿足教學科研需要是大學圖書館的使命,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教師怎樣快捷方便地查找資料,用于教學科研是一大問題。數字資源的利用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數字資源在檢索、傳遞與使用都很便捷,數字資源的利用率越來越高,許多高校圖書館把資金投入開始轉向了數字資源建設,而且這個比例越來越高。從數字資源開發建設的角度來看,數字資源能夠最大量的涵蓋人類所創造的知識,實現了亞歷山大圖書館 “窮盡人類所有知識” 的夢想,進而又超越了這個夢想,實現了對“人類知識的普遍訪問”。
未來圖書館在存在方式上,實現了從現實物質到虛擬的數字的轉變;管理模式上,實現了從全方位的采、編、錄、借、還,到單一的計算機管理;服務形式從館員的體力勞作到智力創造;在讀者的閱讀上從借閱小部分資源到實現整個圖書館帶在身上的便利。從整個服務層次上看,圖書館館員不再是 “運書工”,而是一個具有圖書館和計算機專業知識,以及相關學科背景知識的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不僅具有指導學習閱讀的能力,也具有較高的科研能力,成為學習的導航員,科研的前導員,圖書館職業必將在未來圖書館發展中,再次成為典雅高貴的職業。
參考文獻
[1]趙慧娟 常俐 鞠建偉 主編 圖書館利用指南陜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12
[2]何靜圖書館文化未來之探索新世紀圖書館 2010年第6期;
[3]史德貴傳統圖書館的現在與未來現代情報2003年第8期;
[4]姜勝玲略論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走向中國商界 2010 年10月 總208期;
[5]陸漢榮 高校文庫之起源——書院藏書 圖書情報工作2003年第10期;
[6]王本玉 需求推動:公共圖書館起源的重新解讀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06年第02期;
[7]陳海東 關于中國圖書館歷史起源的一點思考 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 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