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壽 吳惠良
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文化權益,是解決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不可忽視而且必須重視的文化民生工程。創建農民工文化活動點,是保障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一、創建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指導思想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民工文化權益保障機制,為農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提升農民工的整體素質,發揮農民工在經濟和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讓農民工分享文化發展成果。
二、創建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載體與途徑
創建農民工文化活動點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農民工文化活動點建設應當設立在農民工相對集聚的社區或村,且利用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全面整合和總體利用,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同時,通過文化活動點這一平臺,聯合社區、企業及社會團體,參與共建。以組建文藝團隊、開展文化聯歡、技能培訓、學法維權等形式為載體,建立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農民工技能培訓機制、農民工工會維權機制及農民工文化活動經費投入機制。充分保障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正常運作與文化活動的全面開展,不斷滿足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工作目標
根據創建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指導思想,努力拓展農民工文化活動的空間平臺,積極探索農民工的文化活動形式,農民工文化活動點應當明確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目標。
(一)加強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硬件設施建設。室內外配套設施予以優先配置和優化配置,滿足農民工各個不同層次對不同文化的基本需求。
(二)建立農民工圖書館(室),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電子和報刊閱覽平臺。培養農民工的閱讀興趣,提升農民工的科技文化知識水平。
(三)加強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的業務素質水平。根據農民工的就業形勢和職業需要,開展勞動力綜合素質培訓、專項技能培訓、電腦應用培訓和企業管理培訓等活動。
(四)加強農民工文藝隊伍建設。培養和挖掘農民工文藝人才,壯大農民工文藝骨干力量,充分發揮農民工文藝隊伍的積極作用,廣泛開展文藝活動。
(五)加強企業與社區之間,企業與相關機關事業單位之間,企業與社會團體之間的文化互動工作。實施企業、社區、社團間的“文化走親”活動,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
四、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工作機制
為積極有效地發揮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作用,農民工文化活動應當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
(一)加強組織建設。建立農民工文化活動領導小組,一般由所在地社區(村)的主要領導當任組長,骨干企業老總任副組長,參與共建的企業領導任成員。
(二)為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班子。工作班子由社區(村)分管領導任組長,參與共建的分管文化的領導或辦公室主任當任班子成員。
(三)為加強協作與業務指導,建立農民工文化活動點指導小組。業務指導一般由文化部門牽頭,組長一般由文化部門分管領導當任,副組長由總工會、體育等部門分管領導當任,成員由參與業務指導的部門當任。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劇團、文化站等單位應當列入其中,是承擔業務指導的主要職能部門。
(四)根據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與共建企業、相關部門、社區協商,共同制訂年度工作具體計劃。重大文化活動落實到月,落實到周。
(五)建立聯系制度、管理制度和輪值制度。加強日常管理工作,搞好環境衛生和安全保衛工作。落實值勤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加強社區、企業、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落實專門聯系人員,明確聯系人職責。健全和完善重大活動輪值承辦制度。
(六)電影、劇團、圖書館、文化館及體育部門,要實現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點。以培訓講座等形式,開展各項文化體育活動的培訓工作。宣傳、勞動、司法等部門依據農民工實際要求,開展思想道德、勞動技能、法律法規等的教育培訓工作。
五、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建設標準
農民工文化活動點是農民工文化活動的平臺,它應當具備公共文化服務的諸多功能,這就要求其必須具備一定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條件。
(一)擁有500平方米以上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動大樓一幢。內設有100平方米以上且有5000冊圖書以上,期刊10種以上的圖書閱覽室一個;有5臺以上電腦且開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的電子閱覽室一個;100平方米以上且配備投影儀等基本教學設施的教育學習培訓室一個;影視播放室一個;文藝活動室一個;體育活動室一個;展覽室一個。
(二)擁有一個1000平方米以上的花園式文化休閑廣場。廣場內設有:籃球、排球、氣排球、羽毛球場等體育功能設施;設有簡易演出舞臺、露天舞池及燈光音箱等文化娛樂設施;建有健身路徑工程。應加強文化廣場管理,利用廣場設施,經常性開展廣場文化活動。
(三)文化活動點應注重宣傳欄或黑板報等陣地建設。宣傳陣地內應設置20米左右的宣傳櫥窗(長廊)和黑板報5塊以上。按照計劃與實際工作需要,要及時地加強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的宣傳,對被更換的宣傳內容復制成檔案資料,予以歸檔保存。
(四)文化活動點應加強對企業文藝隊伍的培養。參與共建的企業與社區應至少建有一支以上文藝體育隊伍。有條件的農民工文化活動點應積極創建農民工綜合性文藝宣傳隊。
(五)加強文藝骨干培訓和職工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整體素質。在堅持經常性開展活動的同時,應加強節假日重大文藝活動的開展。每年舉辦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活動4次以上。年放映電影不少于24場。充分利用周末假日及農民工業余時間,加強技能培訓,為企業提供用工人才素質提升的有效保障。
(六)組織到位、管理到位、經費到位。有文化活動領導機構;有分管文化工作的領導干部和文化活動管理人員;有文化活動經費;有文化活動管理制度;有文化活動文字圖片等記錄,檔案資料真實齊全,保存完好。
六、完善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管理制度
為更好地發揮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積極作用,滿足農民工多層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全面提高農民工的思想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根據創建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指導思想及工作機制運作的要求,應制訂管理制度。
(一)樹立“文化民生”意識,始終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全面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實現和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文化權益。
(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意識,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努力培養農民工文化活動骨干力量,積極營造農民工參與文化體育活動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文化管理人員,明確文化管理職責,促進農民工的交流學習和素質提升,互通信息,努力實現“一月一例會”制度。
(四)精心組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加強交流演出或聯訣演出,實現文化互動,提升文藝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五)創造條件,設立圖書流動站。擴大藏書量,增加信息流通面,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
(六)注重農民工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強化教育培訓,引進各類講座,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業務培訓,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搴平。舉行排舞、書畫、攝影等各類文藝培訓班,提升農民工文藝欣賞水平和創作能力。
(七)認真做好相關單位“送戲、送書、送電影”等文化下點活動的接待工作,做好演前映前準備工作和安全保衛工作。
(八)各團體企業、指導單位要加強聯絡。積極探索各個時期農民工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針對實際,適當調整活動計劃,為順利開展各項文化活動而努力。
七、建立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保障機制
(一)建立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以文化單位為主,提供文化活動組織、策劃、指導、培訓等業務輔導工作。以文化館、圖書館、劇團和電影公司等單位為主,做好“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點工作,為農民工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重大節假日應與農民工一起參與文化互動,充分調動農民工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
(二)建立農民工技能培訓機制。以宣傳、勞動保障部門為主,提供勞動力素質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加強對電腦操作、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全面提升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
(三)建立農民工學法維權機制。以總工會、司法部門為主,加強法律法規的教育培訓工作。建立農民工駐地工會,維護農民工基本權益,保障農民工的合法地位及應有的社會尊嚴。
(四)建立農民工文化活動投入機制。依據“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投入機制。
1.當地政府部門應給予農民工文化事業發展經費補助,并列入當地財政預算,逐年增加,讓農民工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上級文化部門應當給予配套設施或活動經費補助。在年度預算中,按發達地區所占的農民工人口與不發達地區所占的留守兒童數的比值所確定,農民工文化活動點與留守兒童俱樂部補助標準比例為6:4。視地區差別,以活動點為單位,一類地區補助10萬元,二類地區補助8萬元,三類地區補助5萬元左右為參考值,進行總體平衡。
3.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民工文化事業建設。利用社團、企業、個人的捐資,來擴大投入渠道。建立農民工文化活動基金,以全面保障農民工文化活動點的正常運作與發揮社會效能。